医案一
刘××,男,33岁,营长。1957年8月8日初诊。
主诉:腹部绞痛难忍2天余。
病史:患者2天前军事演习,刚上山岗,突感腹部绞痛难忍,汗出肢冷,4小时后入院,诊断为肠梗阻,已准备手术。
检查:痛苦表情,呻吟不已,辗转不安,被动体位,胸式呼吸,全腹膨隆,腹壁紧张,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金属音,X线照片示肠积气有液平面。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诊断:肠梗阻。
治则:通腑降逆,泄热导滞。
取穴:大肠俞、足三里。
治法:取大肠俞深刺2.5寸,针感传腹腔,捻转泻法,行针约2分钟,再配足三里,留针15分钟。患者已作好手术前的准备,为先止痛而邀余针灸,行针约2分钟腹痛锐减,针后18分钟矢气数次,患者顿觉舒适,半小时后再次矢气数次,经外科观察免做手术而愈。20年后相见,盛赞针灸神功。
(欧阳群医案)
医案二
耿××,男,41岁,农民。1980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肚腹胀满疼痛,大便不通,无矢气1天余。
病史:患者1天前在田间剧烈劳动后,突然腹部疼痛,继则腹胀,大便不通,矢气亦无。去某医院诊断为肠梗阻,用甘油灌肠,大便未通。又服用中药大承气汤以苦寒攻下,亦未见效。遂邀余诊治。现症:全腹胀满,胸闷气急,然腹痛较轻,无攻撑感,无矢气,不能饮食,食之旋即呕吐。
检查:神志尚清,精神萎靡,呻吟不已,腹部膨隆,叩之如鼓,按之疼痛,四肢厥冷,麦氏点压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
诊断:肠梗阻并发肠麻痹。
治则:温阳通便,理气降逆。
取穴: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上巨虚、支沟。
治法:以上腧穴,用毫针刺之,用泻法,加灸。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配合中药温脾汤加减内服:潞党参12g,炒白术10g,炙甘草5g,炙黄芪15g,炒枳实12g,姜半夏9g,番泻叶15g,降香9g,推车客(洗净之粪蜣螂)2双,元明粉9g(冲服)。急用水煎服。
经针灸1次后,腹胀痛减轻。继服上药,但下咽即吐,难以饮之,随即取双侧内关穴针刺,施以捻转泻法5分钟,旋即服药,能频频饮下,20分钟后出针,服药未吐。3小时后,腹部听诊已闻及肠鸣音,但仍无矢气及便意。续取上述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等穴针灸之,并服上药两煎。针药并施2小时后,患者矢气频转,大便遂通,腹胀霍然消退。仅针2次,服药1剂而愈。后因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嘱服香砂六君子丸,每早晚各服6g,未及1周,而恢复健康。
(肖少卿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l]陈自枢.针灸治疗肠套叠八例的初步经验介绍.中医杂志,1959;7:36
[2]于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附76例报告).哈尔滨中医,1961;9:24
[3]李贤平等.针灸治疗急性肠梗阻51例观察.福建中医药,1965;1:10.
[4]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65~266
[5]韶山人民医院.以针刺大林穴治疗急性肠梗阻185例总结.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资料汇编(第二辑),1978:65
[6]李林章等.针刺治疗急性肠梗阻18例.中国针灸,1992;12(3):34
[7]黄山林.天枢穴封闭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42例.中国针灸,1992;12(3):49
[8]李廼泽.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肠梗阻50例初步报告.天津医药杂志,1965;4:336
[9]钟彦华.气功提高麻痹性肠梗阻针刺疗效的探讨.气功,1988;9(3):99
[10]李世祥等.丁香敷脐治疗麻痹性肠梗阻.中医杂志,1988;29(11):55
[11]李海强.电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2例.四川中医,2001;19(4):73
[12]申莉萍等.针剌加穴位注射治疗假性肠梗阻23例.中国针灸,1999;19(3):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