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体针(之一)
1.取穴
主穴:对应点。
配穴:阿是穴。
对应点位置:有两类对应点。(1)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原则,腕关节与肩关节、膝关节与肘关节、趾关节与指关节相对应,四肢应按肢体长度比例选择,以痛点作为依据,在相应部位选择,此部位即为对应点;(2)据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原则,以损伤部位的压痛点的对侧同部位作为刺激点,此点即为对应点。
阿是穴:压痛或功能障碍最明显处(下同)。
2.治法
选主穴为主,二类对应点可单独或结合应用。如效不显,加阿是穴。用28号毫针,呈10°~15°角快速刺入皮下,进针至有得气感后,用提插捻转手法行强刺激,使有明显的酸胀麻感。行针10秒~30秒,留针时嘱患者活动患处20分钟~30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3.疗效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功能正常,局部疼痛肿胀消失,瘀血明显减轻或消失;有效:功能基本正常,局部疼痛肿胀基本消失,瘀血减轻;无效:功能及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均未见明显变化。
以上法共治3209例,结果,痊愈3076例,有效107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99.2%[2~6]。
(二)体针(之二)
1. 取穴
主穴:扭伤穴、中渚、液门、阳池。
配穴:阿是穴(或痛点附近经穴)。
扭伤穴位置:令患者稍曲肘、半握拳、掌心向下,于阳池与曲池连线,近曲池之1/4处。
2.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1穴,效不显时酎加配穴。扭伤穴以28号1.5寸长之毫针直刺进针,深约0.8寸~1.2寸,提插捻转行强刺激;中渚穴用同样型号长度之毫针,以45度角斜刺进针1寸左右,用强刺激泻法;液门穴,用上述毫针由穴点进针后,沿皮下软组织透中渚,进针1寸许,得气后行大幅度提插捻转,强度以患者可忍受为宜。阳池按常规进针,用泻法。均留针15分钟左右,在留针期间,嘱患者反复活动扭伤部位。针刺阿是穴或其附近之穴位,亦要求针感明显,针后可加罐。主穴多取腱侧穴。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
3.疗效
以上法共治361例,结果痊愈356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9.2%[7~10]。
(三)体针(之三)
1.取穴
主穴:膻中、阿是穴。
配穴:内关、曲池、支沟。
2.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情取1穴,胸前部挫伤加内关,腋中线部挫伤加曲池,腋后线部挫伤加支沟。膻中穴平刺,进针约1寸;内关穴,针尖向近心端斜刺入;阿是穴及其他配穴均直刺,得气后,主穴行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并令患者作腹式呼吸运动,呼气出针,不按针孔;余穴留针10分钟~15分钟,留针期间,令病人作深呼吸及咳嗽等运动,并行泻法2~3次。每日1次。
3.疗效
本法主要用于胸胁部急性挫伤的治疗。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胸胁部疼痛消失,深呼吸等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有效:胸胁部疼痛明显减轻,深呼吸等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无效:疼痛及功能活动改善不显著。
共治468例患者,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430例,有效3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6%[11,12]。
(四) 温针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2.治法
视疼痛部位大小,取阿是穴3~6个,取1寸~1.5寸28号毫针快速刺入穴位,捻转提插使针感扩散至整个疼痛部位,留针,然后将截成1寸长左右之艾条段点燃并插在针柄上(燃着端宜向下)。留针15分钟~20分钟,每日1次。
3.疗效
本法主要用于四肢关节部急性软组织损伤,共治151例,痊愈128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3.4%[13]。
(五)眼针
1.取穴
主穴:上焦、中焦、下焦。
配穴:反应点。
反应点位置:依据看眼选穴的方法,将眼球区血管变化最明显的经区定为反应点。
2.治法
主穴应据损伤部位而选,颈、胸及上肢损伤取上焦,胸背部损伤取中焦,腰及下肢损伤取下焦。酌加反应点。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医者左手指压住眼球,并绷紧眼眶皮肤,右手持30号1寸毫针,轻轻刺入皮肤,用平刺或斜刺法进针0.5寸,以频率为150次/分捻转1分钟~2分钟,得气后留针10分钟~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不计疗程。
3.疗效
以本法共治各种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302例,痊愈159例,有效123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93.4%[14]。
(六)皮肤针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病灶周围经穴。
2.治法
阿是穴必取,配穴一般在患处上下5寸~10寸的循行过该区域的经脉上选择1~2点。阿是穴用麦粒型皮内针,以镊子夹住平刺入穴,至一定深度后作小幅度垂直运动,令产生酸麻胀的感觉,然后以小块胶布,粘面向外置于皮内针针柄下,再用大块胶布固定。主穴用1.5寸~2寸之毫针,针尖向病灶平刺入,沿经脉走行缓慢进针1.2寸~1.5寸,不求得气感,留针30分钟~24小时,长时间留针宜用胶布固定。阿是穴5日~7日换埋针1次,配穴每日或隔日1次。
3.疗效
应用皮内针法共治349例,结果痊愈233例,有效10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5.7%[15~17]。
(七)拔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2.治法
在阿是穴即痛点先用皮肤针叩刺,强度为中或重度;或用毫针先在痛点中心刺1寸,继在周围刺数针,留针片刻,缓缓去针。接着以闪火法或抽吸法拔罐,留罐7分钟~15分钟。每日1次。
3.疗效
以本法治疗100例,结果痊愈95例,有效5例,有效率达到100%[18,19]。
(八) 头针
1.取穴
上肢损伤:顶颞后斜带中l/3;下肢损伤:取顶中带、顶颞后斜带上1/3(患肢对侧);肩部损伤:顶后斜带(对侧),顶枕带上1/3,颅底带前1/3、中1/3(患肩同侧);胸部损伤:额旁1带(对侧),上下两针对刺;背部损伤:顶枕带中1/3;腰髋部损伤:顶枕带下1/3,顶中带,顶颞后斜带上1/3(对侧)。
顶颞后斜带位置:百会至曲鬓连线,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
顶中带位置:前顶至百会连线,左右各旁开0.5寸的条带。
顶后斜带位置:络却至百会连线,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
顶枕带位置 :百会至脑户连线,左右各旁开0.5寸的条带。
颅底带:哑门至翳风连线,上下各旁开0.5寸的条带。
额旁1带位置:目内眦直上,自眉冲穴处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
2.治法
根据不同的软组织损伤部位选取取不同的穴区。其针法如下:顶后斜带,由后向前刺2针;顶枕带上1/3,由上向下排刺2针;颅底带,在前1/3中1/3交界处刺1针;额旁1带(对侧),上下两针对刺。进针后,采用小幅度提插法,行针2分钟~3分钟,直至得气获效。行针的同时配合患者的主动运动(自己活动患处,什么姿式痛,就做什么姿式)和被动运动(医者或患者在患处进行按揉等)。按不同症情,留针时间可2小时~8小时,留针15分钟后及起针前再行针(配合运动)1次,留针期间鼓励患者运动。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不计疗程。
3.疗效
共治178例,结果:治愈129例,显效25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9%[19]。
(九) 手针(第二掌骨针法)
1.取穴
主穴:腰穴、颈穴、敏感点。
敏感点位置:腕关节扭伤:在同侧踝关节相应部位寻找敏感点;腕关节桡侧找踝关节内侧;腕关节尺侧找踝关节外侧。踝关节扭伤:则反之在腕关节相应部位找敏感点。膝关节扭挫伤:膝关节内侧扭挫伤,在肘关节的桡侧相应部位找敏感点,膝关节外侧扭挫伤,在肘关节的尺侧相应部位找敏感点。髋关节或肩关节扭挫伤:以骼前上棘为最高点,肩关节以肩峰为最高点做标志。
2.治法
急性腰扭伤:取同侧第二掌骨侧腰穴。颈部扭挫伤:取颈穴;其余部位损伤,在以上相应敏感点,其中髋肩关节损伤的对应点可剌入两针,以免部位广而影响疗效针刺至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强刺激留针30分钟以上,在留针期间,每过3分钟~5分钟行手法捻转1次,加强针感。
3.疗效
共治304例,结果:治愈193例,显效94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3%[20]。
(十) 其他措施
1.症情重者可配合内吸或外敷中西药物,以止痛、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
2.结合推拿和理疗,有助于加速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