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
贺××,女,32岁,医师。1983年4月6日初诊。
主诉:腹痛伴伸腰困难2年余。
病史:患者1981年做阑尾炎手术后发现腹痛,不能伸腰,不能仰卧,不能提物,自觉是一种牵拉性疼痛。在医院检查为阑尾炎术后肠粘连。随即做手术以解除粘连,但术后腹痛仍未减轻,咳嗽行走疼痛加剧,甚至行走时常须以手按小腹,骑车迈腿时疼不能忍。
检查:平卧伸直位时呈痛苦貌,心肺无异常,慢性病容,右中下腹处可见约9cm长之手术瘢痕。以手触压腹部疼痛反应(+),以手提拉切口瘢痕组织疼痛剧烈。舌质暗,苔白腻,两脉弦数。
诊断:术后肠粘连。
治则:行气破瘀,舒通经络。
取穴:阿是穴。
治法:采用滞针提拉法。方法是:进针后当针尖刺至腹壁与肠管粘连处时行滞针手法,然后轻轻提动针柄,患处即有明显疼痛与牵拉感,此时应继续单向捻针,把针滞紧,并同时以左手食指用力按压进针处皮肤,然后用右手猛提针柄,左手同时弹起但不离开皮肤,病人急呼,则已将粘连处撕脱,此即为滞针提拉法。经用上法治疗,起针后,再将刀口处皮肤提拉,牵引痛消失,腰部亦可伸直。
3日后如前法复针1次,以防再次粘连。并嘱针后常做体操运动。1年后随访,患者已恢复正常。
(师怀堂医案)
医案二
阿迈德,男,26岁,职业军官。于1963年4月25日初诊。
主诉:左上肢外侧面、肩背及左头面等部烧灼痛半年余。
病史:患者1962年抗法战争受伤致左尺桡骨与肘关节粉碎性骨折而行眩骨下段截肢术,术后伤口愈合尚好。拆线后,伤口疼痛加重,并伴有火燎似烧灼感,疼痛部位逐渐扩大,累及臂肩和头面部,继而扩展至同侧半身。曾请诸多国外医家诊治,予局部麻醉、镇静、止痛等诸多方法治疗,均无效。因疼痛剧烈,准备再度手术,恐无效,遂求针治。
检查:痛苦面容,面色潮红,身体消瘦,左上肢阳侧面、肩背及左头面部压痛明显。
诊断:术后伤口烧灼痛。
治则:行气活血,清热止痛。
取穴:肩髃、肩贞、肩外俞、风门、大椎、风池、率谷、翳风、太阳。
治法:轮流取用上穴。运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出针时摇大针孔。每日针刺2次,1周后改为每日针刺1次,治疗25次后,疼痛全部消失,痊愈.
(张家声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培生.针灸疗法在外科手术后的应用.中华外科杂志,1956;4(2):107
[2]沈文翰.针灸治疗手术后疼痛的初步总结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58;6(2):1169
[3]中山医学院附属华南肿瘤医院第三病区.新针治疗手术后症状.新医学,1971;8:36
[4]周云鹏等.埋针治疗肛门手术后疼痛观察.中医杂志,1980;21(5):49
[5]陈巩荪等.《耳针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56
[6]戴新娟.94例术后耳压止痛疗效观察.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6(2):42
[7]马文超等.耳穴压豆治疗痔术后疼痛.中国肛肠病杂志,1989;9(1):42
[8]武和平等.按压耳穴治疗术后切口痛50例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87;6(1):11
[9]宋德富.盐酸布比卡因穴位注射应用于手术后镇痛102例临体观察.中国针灸,1990;10(4):22
[10]车宗贵等.腕踝针对妇科术后止痛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94;13(4):170
[11]钱新建等.腕踝针用于甲状腺术后止痛84例的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1995;22(4):182
[12]杨文质.针刺治疗五项手术后并发症的初步观察.中华外科杂志,1959;(5):462
[13]李济民等.针灸疗法在妇产科临床上的应用.中华妇产科杂志,1959;(1):8
[14]张沛川等.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手术后腹胀的初步报告.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78
[15]王学中.针刺治疗术后腹胀26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医药学报,1983;(1):36
[16]游志红.针刺治疗阑尾炎术后腹胀疗效观察.中医药学报,1983;(1):36
[17]龚旭初等.桂黄膏敷脐对阑尾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疗效观察.北京中医,1990;(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