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针灸大全搜索:
 
   
 
医药网 > 中医药频道 > 针灸大全 > 针灸治疗 > 黧黑斑   
 内科病症
 外科病症
 妇产科病症
 儿科病症
 五官科病症
 皮肤科病症
 剌灸法禁忌
 穴位禁忌
 内脏损伤
 神经系统损伤
 血管损伤
 针灸感染与折针
 针灸反应

  针灸治疗皮肤科病症
 
- 黧黑斑 -
【概述】
 
    黧黑斑是一种皮肤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面部出现瘙痒、潮红继而发生黑色色素沉著斑为临床特徵,尤以额及面颊部多见。常见于青年和中年妇女。本病虽然报道尚不多,但确是一种有损美容的疾病,现代西医学迄今无治疗良药。
    中医学亦称之为黧黑斑,又名面(黑干)(黑曾)。(黑干)首见于《太平圣惠方》,指出其病因:“由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致令气血不调。”明·陈实功最早命名为黧黑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泽不枯”。近年来发现,粗劣化妆品的刺激及日光照射过度,多可诱发本病。
    针灸治疗黧黑斑,亦为近十年内之事,采用体针、耳针及穴位注射之法,有较好效果[1]

【治疗】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风岩。2.神门、交感、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肺、肝、肾(均为耳穴)。3.肺俞、心俞、肝俞、肾俞。
    配穴: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加行间;形寒肢冷,腰酸耳鸣加太溪、命门、神门、内关;月经不调、性功能减退加乳根、中极;心悸气促、食少纳减加内关;皮肤瘙痒加夹脊穴上下透针。
    风岩穴位置:耳垂下端与后发际中央连线的中点微前五分处。
    (二)治法
    本法采用体针、耳针和穴位注射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第1组穴及配穴用于体针。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据症酌加。直刺得气后,行提插加小捻转之法,提插幅度3~4毫米,捻转频率60次/分,平补平泻为主,配穴可按症之虚实行补或泻法。运针1~2分钟后即予取针,不留针。第2组穴用于耳针,以5分毫针刺之,每次每侧取2穴,找得敏感点后刺入直至得气,令病人带针回家,嘱其隔半小时自行按压针柄1次,以增强刺激,留针4小时后取下。第3组穴行穴位注射。药物为当归、丹参、川芎之单味针剂。据症情选用;偏血虚用当归注射液,偏血瘀用川芎注射液,偏肝郁而兼血瘀用丹参注射液,另为偏虚患者可注射胎盘注射液、维生素B12。每次选用二穴(均为双侧),每穴注入0.5~1毫升药液。注射时必须按肌肉注射常规操作,注射针头刺入穴位后要有酸、胀、重等感觉后,始可缓缓推入药液。如皮肤瘙痒明显者,可改用维丁胶性钙4毫升,分别注入于大椎、曲池、血海穴。体针、耳针及穴位注射法宜同日进行,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5~6个疗程后停治半月,一般需坚持20~25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上述方法主要是采取针刺与穴位注射相结合,发挥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滋养肝肾、祛风活血、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临床表明确有一定效果,经100例黧黑斑患者观察,临床治愈(皮肤色素减退,皮色接近正常,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16例,显效(皮肤色素明显减退,伴随症状明显减轻)39例,有效(皮肤色素及伴随症状均较治疗前减轻)40例,总有效率达到95%,而且有较好的远期效果。本病因系全身性机能失调,治疗需长期,疗程长,效果较好。但有些病人往往难以坚持而影响疗效。另外,从色素类型看,凡属弥漫型的疗效甚差。这些有待于进一步改进[2]
    耳针加体针
    (一)取穴
    主穴: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肝、脾、肾。
    配穴:颞部加太阳、丝竹空,前额加上星、阳白,面颊加颊车、颧髎,鼻梁加地仓、水沟,颈部加大椎。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部位而加。耳穴在严密消毒后以28号毫针剌入,剌至软骨但不剌透为度,略作运针,使有明显胀痛感。配穴用30号毫针以15度角平剌,进针长度依皮损部位而定,一般宜稍超过病灶区域,作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其间运针3次。出针时耳穴可挤出血少许。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针剌期间配合服用六味地黄丸,每日2~3次,每次9g。
    (三)疗效评价
    共治21例,结果痊愈12例,有效9例, 总有效率100%[3]
    
【主要参考文献】
    [1]欧阳群,等。黧黑斑针刺、穴位注射八例疗效报告。新中医 1984;(10):26。
    [2]欧阳群,等。针刺和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黧黑斑100例观察。中医杂志 1987;28(12):39。
    [3]袁今表,等。针剌为主治疗黧黑斑21例观察。四川中医  1991;(9):44。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