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加中药
(一)取穴
主穴:睛明、球后、风池、上明。
配穴:翳明、足三里、三阴交、光明、太溪。
上明穴位置:眶上缘下方,以眉弓中点划一垂直线,与眶上缘之交点的下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3穴,配穴酌加2穴。眼区穴以30~32号1.5~2寸细毫针,直刺,缓慢送针至有针感(多为眼球酸胀),留针。风池穴,针尖向同侧目内眦方向进针,反复提插至有针感向前额或眼区放射。配穴用提插捻转烧山火手法。均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配服中药:基本方之一:当归、黄芪、丹参、川芎、灵芝、茜根、夜明砂。
基本方之二:枸杞子、附子、菟丝子、熟地、当归、川芎、桂枝、丹参。
上方可取其一,据症加减。每日1剂,分2次煎服。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显效:周边视野扩大15°,管状视野扩大1 0°以上,视力由光感提高到0.02,或由0.02提高到0.1、国际视力表提高3行或以上;有效:管状视野扩大5°~10°,周边部盲区重新出现岛状可见区,视力由光感到指数,或由0.02提高到0.05、国际视力表提高2行;无效:视野、视力无改善或未达到有效的指标。
共治疗122例计243只眼,按上述标准评定,显效:59只眼,有效118只眼,无效66只眼,总有效率为82.9%[3~6]。
电针
(一)取穴
主穴:新明Ⅰ、球后。
配穴:新明Ⅱ、翳明。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取,新明Ⅰ快速破皮后,缓慢向外眼角内放散,此穴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只须进针5分,有的则要刺入1.5寸才能获得满意针感。针感以患眼或患侧太阳穴局部热胀为主,亦有眼肌出现抽搐的。然后提插加小幅度捻转手法运针1分钟,捻转频率160~180次/分,提插幅度1~2mm。球后穴用30~32号2寸针刺入,垂直缓慢进针1.5~1.8寸,以眼球出现明显酸胀感为度;翳明垂直进针,手法同新明Ⅰ穴。然后接通电针仪,连接新明Ⅱ和翳风穴(均双侧),开启后以眼睑部出现跳动为宜,如无,可适当调整针尖方向。连续波,频率200次/分,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通电15~30分钟,去针时,新明Ⅰ和新明Ⅱ用上述手法再操作一次。每周针刺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一般不作间隔。
(三)疗效评价
共治30例,60只眼,以大致同于上述标准评判,经二个或以上疗程治疗显效8只眼,有效34只眼,无效18只眼,总有效率为70.0%[7]。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太阳
(二)治法
药液:川芎嗪、黄芪注射液。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药液1ml,以25号注射针头,病人取卧位,操作者站在病人头侧,取准穴位消毒后,针尖与皮肤成30°角快速刺入,得气后,每穴缓慢注入0.3~0.5ml药液,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一般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注射期间可配服上述中药。
(三)疗效评价
共治30例,以前述疗效标准评判,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8]。
【主要参考文献】
[1]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针挑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7例初步观察。广东中医 1962;(9):27
[2]朱柏君,等.针刺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微循环的影响。中国针灸 1997;17(1):11
[3]姚亦伟,等.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50例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1;(5):18
[4]窦惠芳,等.针药合治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5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9;9(6):6
[5]孙超,等.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70例。天津中医 1995;12(3):24
[6]高慧筠.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12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3;16(6):56
[7]张仁,等.针刺治疗眼底病85例疗效观察。中医文献杂志 1997;(增刊):45
[8]孙明生.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30例观察。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4;10(5):629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