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针     (一)取穴     主穴:平衡区、感觉区、语言Ⅰ、Ⅱ、Ⅲ区。     配穴:额顶带(前1/4和后1/4)、顶颞带、顶枕带。     额顶带位置:神庭至百会穴左右各旁开半寸处的一寸宽带,将全带由前至后分为4等份。     顶颞带位置:前顶穴至头维穴,向前后各旁开半寸的条带。     顶枕带位置:自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左右各旁开半寸的一寸条带。     (二)治法     可先用主穴,如效不显,则改配穴。主穴以28号1.5~2寸毫针沿皮快速刺入1~1.5寸,用200次/分的频率进行快速捻转,持续5分钟,间隔10分钟再捻转5分钟,重复3次出针。配穴:额顶带前1/4由上向下刺,额顶带后1/4由前向后刺,顶颞带应用4根毫针由上向下接连透刺,而第1针须与额顶带后1/4针行交叉刺,每根毫针中间间隔1寸。采用轻而慢插针,快速而有力的抽气法,并行快速捻转1分钟,留针15分钟,期间可行针3次。上述方法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能胜任一般劳动;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生活尚需照顾;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恶化者。     共治共济失调患者17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5例[4,5]。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后顶、风府、巨骨、曲池、小海、外关、鱼际、犊鼻、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阴交;2、百会、脑户、大椎、风池、肩Yu、肩贞、肩髎、曲泽、足三里、委阳、太溪、昆仑、太冲。     (二)治法     上述二组穴位交替使用。令患者取坐位,以1.5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呈30度角,针尖沿着皮下浅表层刺入穴位,不提插捻转,医者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酸胀感,说明进针过深,重新调整。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一般治疗5个疗程以上。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0例,结果,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0%[2]。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平衡区、运动区;2、肩髃 、曲池、足三里、环跳。     配穴:分2组。1、视区、晕听区、足运感区;2、手三里、合谷、肾俞、髀关、阳陵泉、太冲、昆仑。     (二)治法     采用第一组头针穴加第二组体针穴,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可依据病人情况,或用头针加针灸,或用头针加穴位注射。     头针刺法,一般单侧有病取健侧,双侧有病取双侧,针刺至规定深度后,快速捻转(180~200次/分)3次,第1次捻转3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捻转3分钟,再休息5分钟后,再捻转5分钟,最后1次捻5分钟即可起针。每日1次。     穴位注射法:药液:乙酰谷酰胺注射液100mg与川芎嗪注射液2ml。混合后注入所选体穴,每穴注入0.2~0.3ml,每次上下肢各选3~4个穴位。隔日1次。     温针法:取28号1.5~2寸毫针,进针得气后,采用捻转或提插补法,留针15分钟,在留针过程中,在针柄上可置黄豆大艾团点燃,每次灸6壮。温针法为隔日1次。     上述方法头针可每日使用,穴位注射和温针可交叉或单独配合应用。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以共济运动、步态、构音、眼球震颤四项体征变化为指标。痊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生活或工作能力得到完全改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主要体征明显改善,生活或工作基本得到改善;有效: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体征至少有一项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共治60例,痊愈26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6,7]。   【主要参考文献】     [1]盛灿若。针灸治愈一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1964;(4):16。     [2]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头针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和震颤麻痹的初步观察。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刊  1975;(1):10。     [3]骆君骅,等。皮部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30例。上海针灸杂志  1996;15(4):25。     [4]魏宏,等。针刺头穴治疗小脑共济失调9例。针灸学报  1990;6(2):49。     [5]李巧菊,等。头皮针治疗小脑共济失调8例。山西中医  1992;8(6):37。     [6]傅积忠,等。头针配合体穴封闭治疗共济失调50例临床报道。1994;14(1):23。     [7]孙怡。温灸、头针法治疗脊髓型共济失调10例报告。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94;16(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