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济宝书》(1170年
前),旧本题东轩居士撰,不著名氏,陈振孙《书录解
题》与《宋史·艺文志》均载之,世间久无传本。明
代《永乐大典》(1408年)与清代《四库全书》(1783
年)亦均收载。《四库全书》提要对此书颇有好评:
“此书剖晰精微,深中奥妙,实非有所师授者不能。
其后胪列诸方,附以图说,于药物之修制,针灸之利
害,抉摘无遗,多后来医流所未见。”
细析此书之学术内涵,实
为宋代一疡科流派,且对后之陈自明《外科精要》
(1263年)与杨士瀛《仁斋直指方》(1264年)均有影
响。其痈疽论治悉本源于《内经》,如说:“四时之
气,或有乖失,故表窍不匀,三焦壅塞,血涩肌表,
致有五发痈疽之患也。”又说:“发者,五脏六腑不
和之所生。盖五脏主里,气生经络而沉;六腑主表,
气生经络而浮。若喜怒不常,饮食不节,阴阳不调,
冷热相干,于是脏腑气虚,则腠理开疏,腠理开疏,
则寒邪客热于经络之间,寒气既折,则荣卫稽留于
脉。且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血荣得寒则涩不行,卫
气从之与寒邪相搏,故壅遏不通。气者阳也,阳气蕴
积则生热,热则血涩,寒热不散,故积聚为痈疽。”
此正为《灵枢·痈疽篇》之原理。但对“痈疽五发”
之定义、概念与分类,则与《内经》原旨有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