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含义
痿证,今又称痿病。《内
经》开历代之先河,对痿证进行了专篇讨论。但由于
《内经》时期证的概念尚未成熟,书中并未提出“痿
证”这一名词,而是将该证统称为痿或痿疾。如:
“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素问·痿论》),
是以“痿”统称所有痿证;“故痿疾者,取之阳明”
(《灵枢·根结》),则是以“痿疾”称之。具体而
言,《内经》中的痿证又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痿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
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痿病”定义
如下:“痿病是由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经脉
失养,以肢体软弱无力、经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
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其病位涉及四肢筋
肉,个别病人还可发于身体某一局部,如眼部(重症
肌无力眼肌型)等[1]。而《素问·阴阳别论》: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把痿证
和“四支不举”看成两种不同的病证。《素问·痿
论》列举了皮、脉、筋、肉、骨等五种不同的痿证,
但其共同的症状都是下肢不利,甚或不用。如脉痿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素问·痿论》);骨
痿“坐不能起”(《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筋痿
“不能久立”(《素问·五常政大论》)等,皆属身
半以下痿废不用之症。由此可见,《内经》时代狭义
痿证指足痿。《内经》足痿可分为松弛和紧张两种类
型。①松弛型,主要表现为肢体筋脉松弛、肌肉萎软
无力,即《素问·痿论》:“枢折挈,胫纵而不任
地”,和今天痿病“肌肉痿软无力,弛缓不收”表现
接近,用西医术语来说,类似今之下运动神经元病
变,即“软瘫”[2];②紧张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肌
张力高,筋脉拘挛不得屈伸,即《素问·痿论》“筋
急而挛”,类似西医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即“硬瘫”
[3]。今人对紧张型的痿证的解释中尚不多见,《实
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则将肌张力高的肢体疾患归
入“痉证”范畴[4]。今考《内经》原文,《内经》
之痿证可包含硬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