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来重视对不孕的研
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前人所总
结出来的经验,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完善、补充,形成
了一套独特的理论,用来论治不孕,疗效斐然。
病名源流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对
本病已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周易·九五爻辞》中
就有“女子三岁不孕”的记载。在《素问·骨空论》
正式提出了“不孕”之病名:“督脉者……此为
病……其女子不孕”,并认识到由于年老生殖功能减
退不能生育的生理现象。《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在中医古籍中,不孕的病名并不一
致,如《素问》有不孕”和“无子”之称,《山海
经》中称之为“无子”,《针灸甲乙经》中既称“无
子”、“不孕”,又称其为“绝子”,《诸病源候
论》谓之“断绪”,《千金方》称“全不产”、“断
绪”。而历代医家对不孕症的论述,散见于“求
嗣”、“种子”、“嗣育”等篇章中。从古书中记载
看来,“无子”、“全不产”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原
发性不孕”,“断绪”则相当于“继发性不孕”。从
本病病名的不同看来,我国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不孕
症是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并认识到这两种不同情况病
因病机亦有所不同,治疗也应区别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