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据吴有性的《温疫论》来
研究非典,认为非典的病因,传播方式,临床症状,
病程进展均与温疫相似,吴氏的方药亦适用于非典早
中期的治疗。
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
初著名医学家,姑苏洞庭人,因善治温疫,著有《温
疫论》而闻名于世。2003年春季,当非典型性传染性
肺炎(下简称“非典”)席卷大江南北的时候,笔者重
读《温疫论》,发现它对今天的临床仍具有重要意
义。
在吴氏之前,有些医家对
温病已有所认识,但在阐述其病因时,总不能脱离外
感“六淫”之束缚。对此,吴氏提出了著名的杂气
论。杂气,是有别于六气的一种物质,在《温疫论》
的自序中,他开篇第一句话就否定了六淫致疫的可能
性,并认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
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有性把这种不
同于六淫的异气称作“杂气”,杂气与普通外感邪气
的不同之处在于:“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
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即与接触传染源有关,具
有流行性和传染性。非典以高热、咳嗽、气喘为主要
临床表现,中医属于“温病”范畴,从它的发病情况
来看,非常符合杂气的特点,90%以上的人都是通过接
触了患者而被传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
即口鼻而入。他又提到,“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
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从报道的资料
看,非典的潜伏期为2天至2周,说明有一部分人受邪
较轻,在诱因的情况下才发病。可见,虽然非典是属
于祖国医学“温病”的范畴,但它又有别于我们平时
所说的普通的温热病,它实际上属于吴有性所说的
“温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