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活到的寿数,《左
传》称:“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
《素问》也有“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载。这
与西方学者的认识:人类寿命相当于其性成熟期(14~
15岁)的8~10倍,或细胞分袭50代时,大约110~150
岁差不多。然而,实际上能享尽天年的人是非常非常
少的,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是未老先衰而死,而且年岁
的个体差异也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如何才能延缓衰
老?一直是中西方古今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
通过养生学的中西比观,揭示其不同之处,认为二者
互补也许相得益彰。
一、哲学原则
与方法论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辐射
到古代各门不科领域,而对养生学的影响最深。“养
生”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节丧》所云:“知生
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往后,代有专著专
篇,早已形成一门以形神精气为基本理论的独立学
科。养生学涉及古代预防、保健、心理、行为、伦
理、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始终贯穿着古代的哲学
原则与方法论,实际上是一个古代多学科群的综合。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二家为主线,在养生学上他们所
支持的多维观察与整体观念是一致的,都认为人体生
命由生理的机体与精神的活动两部分结合而成。寿夭
的原因,不是仅仅存在于生理的机体之内,更重要的
因素是在精神活动之中,所以都十分强调精神生活的
优化与物质生活的超越,追求道德“至善”的理想境
界,以保持人体内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
社会的和谐,达到尽终天年的目的。此即《孟子》所
谓:“夭寿不贰,修身而俟之,所以立命也。”朱子
解释“立命”时说:“谓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
之”。儒道二家目标一致,但途径不同,各有主张。
大体儒家主动,倾向于精神振作,积极进取为法,故
《周易》乾卦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
来《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都是提倡积极养
生;道家主静,以消极、无为为特点,故《道德经》
第十六章提倡:“至虚极,守静笃”,《庄子·在
宥》中讲得更明白:“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
精,乃可长生。”体现其无欲、无知、无为,“归真
返朴”养生原则。杂家与医家兼取儒道二家之意,主
张动静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法于阴
阳”、“调于四时”、“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
倦”,以炼形、保精、裕气、养神,达到“益寿而有
极时”的目的,就是其刚柔相济,不偏不倚,进退有
道,顺应自然,无过与不及的养生原则。西方学者关
于衰老和抗衰老的研究,主要还是以机械论、还原论
为指导思想,紧紧注视着人体内部细胞、器官、系统
的衰老变化,力图从中找出衰老的原因,从而采取抗
衰措施。就近,现代而言,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
代,大都着重病理形态与生理功能的研究,50年代则
以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研究为主,目前的研究多以细
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重点,研究者提出的衰老学
说不下数十百种,在阐明衰老的物质基础和具体机理
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总的来说,中西方养生的观
点,存在系统论与还原论,整体相关与局部定位,多
维视野的综合观察与单一器官、系统的个别分析,重
精神、气化与重物质、形态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