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药招商 产品大全 企业大全 医药站点 产品供求 医药搜索 技术项目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 中医学习  难病诊治  针灸大全  中药图谱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药膳食疗  保健养生  中医药资讯
分 类:
标 题:
作 者:
关键字:
全 文:
 
 
中医文献分类

文献研究
书刊述评
验方验案
其它文献

学术探讨
文献综述
名医经验

中医文献杂志

总第

  本栏目由医药网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联合推出。中医文献杂志每年出版4期,医药网刊登从总第39期开始,逐年递增。文献内容若有出入,应以原刊物为准。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电话:
  021-54560625
  021-64371481-8028

  医药网电话:
  0571-88228426


  养生学的中西比观

养生学的中西比观

作者:郭子光

关键词:养生学 中西医比较
    人应该活到的寿数,《左 传》称:“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 《素问》也有“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载。这 与西方学者的认识:人类寿命相当于其性成熟期(14~ 15岁)的8~10倍,或细胞分袭50代时,大约110~150 岁差不多。然而,实际上能享尽天年的人是非常非常 少的,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是未老先衰而死,而且年岁 的个体差异也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如何才能延缓衰 老?一直是中西方古今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 通过养生学的中西比观,揭示其不同之处,认为二者 互补也许相得益彰。
 
    一、哲学原则 与方法论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辐射 到古代各门不科领域,而对养生学的影响最深。“养 生”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节丧》所云:“知生 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往后,代有专著专 篇,早已形成一门以形神精气为基本理论的独立学 科。养生学涉及古代预防、保健、心理、行为、伦 理、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始终贯穿着古代的哲学 原则与方法论,实际上是一个古代多学科群的综合。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二家为主线,在养生学上他们所 支持的多维观察与整体观念是一致的,都认为人体生 命由生理的机体与精神的活动两部分结合而成。寿夭 的原因,不是仅仅存在于生理的机体之内,更重要的 因素是在精神活动之中,所以都十分强调精神生活的 优化与物质生活的超越,追求道德“至善”的理想境 界,以保持人体内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 社会的和谐,达到尽终天年的目的。此即《孟子》所 谓:“夭寿不贰,修身而俟之,所以立命也。”朱子 解释“立命”时说:“谓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 之”。儒道二家目标一致,但途径不同,各有主张。 大体儒家主动,倾向于精神振作,积极进取为法,故 《周易》乾卦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 来《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都是提倡积极养 生;道家主静,以消极、无为为特点,故《道德经》 第十六章提倡:“至虚极,守静笃”,《庄子·在 宥》中讲得更明白:“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 精,乃可长生。”体现其无欲、无知、无为,“归真 返朴”养生原则。杂家与医家兼取儒道二家之意,主 张动静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法于阴 阳”、“调于四时”、“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 倦”,以炼形、保精、裕气、养神,达到“益寿而有 极时”的目的,就是其刚柔相济,不偏不倚,进退有 道,顺应自然,无过与不及的养生原则。西方学者关 于衰老和抗衰老的研究,主要还是以机械论、还原论 为指导思想,紧紧注视着人体内部细胞、器官、系统 的衰老变化,力图从中找出衰老的原因,从而采取抗 衰措施。就近,现代而言,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 代,大都着重病理形态与生理功能的研究,50年代则 以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研究为主,目前的研究多以细 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重点,研究者提出的衰老学 说不下数十百种,在阐明衰老的物质基础和具体机理 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总的来说,中西方养生的观 点,存在系统论与还原论,整体相关与局部定位,多 维视野的综合观察与单一器官、系统的个别分析,重 精神、气化与重物质、形态等不同。
(医药网整理,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供应商 | 化工搜索 | 服装网 | 纺织搜索 | 化工人才网 | 化工设备 | 生意宝
© 医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