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期,对人性善
恶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孟轲提出人性本善,认为人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荀况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人
皆“好利而恶害。”董仲舒则把人性分为“圣人之
性”、斗之性”和“中民之性”三类。认为圣人之性
善,斗透筲之性恶,中民之性可善可恶。《内经》对
人性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内经》提出的基本观点
是:人性既有天生的共同之处,如“人之情,莫不恶
死而乐生。”(《灵枢·师传》)同时又具有天生的各
自不同的人性,如有善有恶,有贪有仁,有勤有惰等
等。这种不同的品性,乃由人的天然生理禀赋决定
的。《内经》试图用每人的五脏的不同特点,说明为
什么人具有不同的品性。它说:“五藏皆高者,好高
举措;五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藏皆端正者,
和利得人心;五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
人平,反复言语也。”(《灵枢·本藏》)在人性问题
上,《内经》与孟轲、荀况、董仲舒的区别在于,它
不仅认为天赋的人性各有不同,而且企图从人体内部
寻找造成不同人性的物质根源。荀况认为人性虽恶,
但“涂之人可以为禹”,就是说,普通人通过修养磨
炼,也可变为圣人。《内经》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性
可否改变,不过,依据它的理论,人性看来应该是不
可改变的。这就比荀况退了一步。《内经》仅把人看
作是生物的人,不懂得人的社会性,这就不够全面,
而且容易混淆生理学与社会学的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