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药招商 产品大全 企业大全 医药站点 产品供求 医药搜索 技术项目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 中医学习  难病诊治  针灸大全  中药图谱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药膳食疗  保健养生  中医药资讯
分 类:
标 题:
作 者:
关键字:
全 文:
 
 
中医文献分类

文献研究
书刊述评
验方验案
其它文献

学术探讨
文献综述
名医经验

中医文献杂志

总第

  本栏目由医药网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联合推出。中医文献杂志每年出版4期,医药网刊登从总第39期开始,逐年递增。文献内容若有出入,应以原刊物为准。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电话:
  021-54560625
  021-64371481-8028

  医药网电话:
  0571-88228426


  24味致瘀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分析

24味致瘀药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分析

作者:焦一鸣 王放 金凌等

关键词:致瘀药 性味 归经 功效
    有关23味致瘀药我们已作 了初步探讨,本文在此将其性味、归经与功效作一归 纳分析,以期能找出某些规律。
 
    方法我们将收集到的23味 致瘀药,根据《中药学》中所示的性、味、归经与功 效分别归纳讨论。其中地黄分出生地、熟地;白茅花 我们只查及到其性、味,而未了解到其归经,故将其 归于白茅根中,所以本文共归纳有24味致瘀药。为便 于讨论,将性微寒药归于寒性药,性微温药归为温性 药。
 
    结果与分析
 
    一、药性
 
    本资料中,属寒性药有9味 (生地、龙骨、白芨、白茅花、槐花、地榆、侧柏叶、 升麻、菊花),占37.5%;温药(熟地,乌药,艾叶,赤 石脂,陈皮),平性药(花生,仙鹤草,阿胶,玉米 须,荆芥),凉性药(紫珠,苎麻根,荠菜,大、小蓟) 各有5味,各占20.83%;无热性药,所以我们收集到的 致瘀药是以寒凉药为主。从中医理论来讲,寒主收 引,凝聚血脉,致血液凝涩,而产生瘀血。瘀血有生 理性瘀血和病理性瘀血之分,致瘀药的正确使用应当 是产生生理性瘀血,而使疾病缓解,其原理我们将另 文讨论。
 
    二、药味
 
    因为每味药可有多种药 味,所以本资料所归纳的24味致瘀药,以甘药为多(熟 地,生地,龙骨,花生衣,白芨,苎麻根,荠菜,白 茅根(花),大、小蓟,赤石脂,阿胶,玉米须,升 麻,菊花),共15味次,占62.5%;其次是苦味药(生 地,白芨,仙鹤草,紫珠,艾叶,陈皮,槐花,地 榆,侧柏叶,菊花),共10味次,占41.67%;涩味药 (龙骨,花生衣,白芨,仙鹤草,紫珠,赤石脂,侧柏 叶),共7味次,占29.17%;酸味药(地榆)和淡味药(荠 菜)各有1味次,占4.17%;而未见咸味药。从中药理论 来讲,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降泄、清 泄、燥湿、坚阴的作用,它可能因燥、泄而浓缩阴 血,使血液产生瘀滞。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 用,可能与甘缓粘腻而致气机壅塞,产生气滞血瘀有 关,或是填补精血,补充有形之营血,使血液浓稠等 有关。
(医药网整理,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中国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供应商 | 化工搜索 | 服装网 | 纺织搜索 | 化工人才网 | 化工设备 | 生意宝
© 医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