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23味致瘀药我们已作
了初步探讨,本文在此将其性味、归经与功效作一归
纳分析,以期能找出某些规律。
方法我们将收集到的23味
致瘀药,根据《中药学》中所示的性、味、归经与功
效分别归纳讨论。其中地黄分出生地、熟地;白茅花
我们只查及到其性、味,而未了解到其归经,故将其
归于白茅根中,所以本文共归纳有24味致瘀药。为便
于讨论,将性微寒药归于寒性药,性微温药归为温性
药。
结果与分析
一、药性
本资料中,属寒性药有9味
(生地、龙骨、白芨、白茅花、槐花、地榆、侧柏叶、
升麻、菊花),占37.5%;温药(熟地,乌药,艾叶,赤
石脂,陈皮),平性药(花生,仙鹤草,阿胶,玉米
须,荆芥),凉性药(紫珠,苎麻根,荠菜,大、小蓟)
各有5味,各占20.83%;无热性药,所以我们收集到的
致瘀药是以寒凉药为主。从中医理论来讲,寒主收
引,凝聚血脉,致血液凝涩,而产生瘀血。瘀血有生
理性瘀血和病理性瘀血之分,致瘀药的正确使用应当
是产生生理性瘀血,而使疾病缓解,其原理我们将另
文讨论。
二、药味
因为每味药可有多种药
味,所以本资料所归纳的24味致瘀药,以甘药为多(熟
地,生地,龙骨,花生衣,白芨,苎麻根,荠菜,白
茅根(花),大、小蓟,赤石脂,阿胶,玉米须,升
麻,菊花),共15味次,占62.5%;其次是苦味药(生
地,白芨,仙鹤草,紫珠,艾叶,陈皮,槐花,地
榆,侧柏叶,菊花),共10味次,占41.67%;涩味药
(龙骨,花生衣,白芨,仙鹤草,紫珠,赤石脂,侧柏
叶),共7味次,占29.17%;酸味药(地榆)和淡味药(荠
菜)各有1味次,占4.17%;而未见咸味药。从中药理论
来讲,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降泄、清
泄、燥湿、坚阴的作用,它可能因燥、泄而浓缩阴
血,使血液产生瘀滞。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
用,可能与甘缓粘腻而致气机壅塞,产生气滞血瘀有
关,或是填补精血,补充有形之营血,使血液浓稠等
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