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药例”
指中药有相畏、相恶、相反……等七种配伍宜忌的情
况。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
把许多有配伍宜忌的药罗列在一起,以“有相制使”
(见敦煌本《集注》91页)名之,《证类本草》同,但
陶弘景整理《本草经》序文云:“药有单行者,有相
使者,有相须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在此序文中,是以“七
情”名之。本文即将此等药例,亦以“七情药例”为
题。
现行各家辑本
《本草经》每味本经药有没有“七情药例”存在,这
是前人从未注意过的问题。明代卢复、清代孙星衍、
顾观光,以及日本森立之等辑的《本草经》均没有提
及《本草经》中还有“七情药例”存在。笔者以下列
资料推论,《本草经》有“七情药例”存在,兹讨论
如下。
敦煌出土的
《本草经集注》(1955年群联出版社影印)自第81到90
页,是介绍药物畏恶相反等“七情药例”。在这个
“七情药例”中,载药有198种。其中有181种是《本
草经》的药物,17种是名医增录的药物。每个药物都
载有畏恶、相须、相使等“七情药例”,而《集注》
是陶弘景合《本草经》同名医增录的资料而成。那么
《集注》中的“七情药例”,可能承袭“本草经”或
名医增录的资料而来,不可能是陶弘景所独创。因
“七情药例”,是无数次临床经验的积累,不是那一
个人在短时间能创造出来的。因此陶氏书中的“七情
药例”,不是承袭名医增录的资料,就是承袭《本草
经》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