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汗牛充栋,在历
代的积聚与累增过程中,其名称亦日趋繁复。在纷繁
的书名里,恒见“同书异名”现象,即同一部医书,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书名。对中医文献的此种
现象,若不加以考察辨析,往往会使人们在检索中医
书目,利用中医文献时失误,或误以一书为二、为数
书;或面对纷繁的异名,如坠入五里雾中,不得其要
领。
欲厘清中医文献的同书异
名现象,必须运用中医文献学知识,结合古代传统文
化背景,对其形成的原因加以剖析,今试析中医文献
同书异名的10条成因以说明之。
1因早期传本不
同而形成异名
如《灵枢经》,其名最早
出现在唐·王冰《素问注》中,在此之前则称《九
卷》(汉·张机《伤寒论》自序)、《针经》(晋·皇甫
谧《甲乙经》序);此后又有《九灵》(旧、新《唐
志》)、《九墟》(《宋志》、宋·林亿等校《素
问》、《甲乙经》所引)之名。这些异名皆因此书早期
传本不同所致。日本丹波元胤指出:“亿等校《素
问》、《甲乙经》等所引《九虚》文,今并见《灵
枢》中。则《九虚》亦是经之别本,非全佚者。要
之,曰《灵枢》、曰《九虚》、曰《九灵》,并是黄
冠所称,而《九卷》、《针经》,其为旧名也。”
(《医籍考》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