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广义的烧伤是指火
焰、热流体、高热气体、电、化学物质或放射线因素
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损伤性疾患。但古代一
般以火烧或汤烫者居多,故祖国医学称“水火烫
伤”。古代对该病早有认识和记载,最早在《武威汉
代医简》中称“汤火冻”,而《诸病源候论》中称
“汤火疮”。后世文献多沿用“汤烫疮”、“火烧
疮”或“水火烫伤”。
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
有用芜荑和猪油制成软膏敷治小腿部烧伤的记载,这
是本病膏治的发端。晋、南北朝时期又有所发展,晋
·葛洪《肘后方》中已有“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
调”,开始用散剂、油膏剂治疗烧。南齐《鬼遗方》
有“火烧人肉坏死,宜用麻子膏外敷”的记载。唐
代,对本病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都作了进一步的阐
述,较前代有了明显的进步。《备急千金要方·火
疮》云:“凡火烧损,慎以冷水洗之,火疮得冷,热
气更深转入骨,坏人筋骨难瘥”;若“火烧闷绝,不
识人,以新尿冷饮之及冷水和蜜饮之。”此记载与现
代的烧伤引起休克,急需补液疗法非常吻合的,这种
补液疗法,比近代烧伤的补液疗法早提出了一千多
年;然后用栀子、白蔹、黄芩合煎,去渣待冷,“以
淋疮,令流,去火毒,则肌得宽也,作二日,任意用
膏敷。”栀子、白蔹、黄芩煎剂,具有很强的抗菌作
用,这一记载与现代的创面清洗,清创后,再外敷其
他烧伤创面用药的治疗方法别无两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