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医生将胃气比喻为国
家之饷道,饷道一绝,则万众立散,而胃气一败,便
百药难施。证之临床,此言不虚。中医流派虽多,但
治病置胃气于不顾者几乎没有,胃为仓禀之官,水谷
之海,人以水谷为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胃气
衰则五脏六腑皆衰。保胃气实为临床治病的重要原
则。
如何保胃气?个人有些体
会,不揣浅薄,陈述于下。
1.辨证论治时注意胃气之
盈虚。口服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途径,欲使药物发
挥作用,要靠胃的收纳与传化。胃气健盛易达治疗目
的;胃气不足,力不能胜,治疗效果就差;一旦胃气
不舒,饮食、药物皆不能化,预后堪忧。是以他脏腑
有病,如胃气充盈者,治愈有望;胃气不足或大虚
者,定扶胃气不可。证属阳证、热证、表证、实证,
或汗、或清、或下、或消、或吐,均视胃气之强弱定
治、定方、定药、定量,不可误投,不可拖延,中病
即止,不可太过,亦不能不及。证属阴证、寒证、里
证、虚证,辨证时当注意胃气与胃阴之盈虚,或温、
或补、或和、或滋,总要时时顾护胃气,与胃气相悖
之药,概勿施用。如表里同病、寒热夹杂、邪盛正
虚,或症情错综复杂,攻补两难时,更宜力保胃气。
病后气血精津大亏,补之前亦审胃气,只要胃气尚能
运化,无论药补、食补,均可转化为气血精津,充养
全身。一旦胃气伤残,非健胃运中不可,血肉有情之
品虽好也不可蛮投,须知运化稽迟,虚不受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