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医论治消渴病多以
阴虚燥热立论,采取滋阴清热之法。然笔者通过大量
古今文献研究,认为消渴之病机当以阴虚燥热为标,
肾气(阳)虚为本,温阳法在治疗消渴病中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
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
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为水火之宅,肾火蒸化肾
水,以滋养五脏之阴,使之滋润而不燥,水火相济,
阴平阳秘,生化无穷,而无消渴之虑。若禀赋不足,
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蒸化阴液,以荣养五脏,
则五脏脆弱,临床可出现单纯血糖尿糖升高而无“三
多”症状,或仅表现为乏力、消瘦、腰膝酸软、阳痿
等消渴本虚之征。阳化气,阴成形,若肾阳虚不能蒸
精化气,肾气不足又不能化津液上润肺胃,则肺胃燥
热,亦可出现口渴喜饮、多食善饥等消渴标急之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
为雨。”即是此理。唐·王焘对此阐发得更为形象具
体,如《外台秘要》曰:“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
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味甘不变……又肺为
五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下冷极,即
阳气不能升,……阴无阳而不升……譬如釜中有水,
以火眗之……则眗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
力……此板终不可得润也。”明·赵献可《医贯》则
进一步指出:“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
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
故渴,至于肺……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其所饮
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饮一斗溺一斗,试尝
其味,甘而不咸而知矣。”可见消渴无论呈现出本虚
之征,抑或表现为标急之象,其根本原因均为肾气
(阳)虚所致,故其治疗无论是缓则治其本,抑或急则
治其标,均不可忽视温阳法在治疗本病中的重要作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