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理论的研究和消化系
统疾病的防治结合是发展我国消化病学的一大特点和
优势。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各地其中的脾虚证进
行了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
资料,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实践,阐明脾虚证的
临床辨证论治规律,将有利于促进脾胃理论和消化系
统疾病的临床疗效。
(一)脾虚证是慢性消
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证型,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大部分可
归属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及其相应的营养代谢失调,
如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稀薄,次数增多等。一
些原发病灶不在消化系统的疾病,可有这些脾虚症的
表现,而原发病灶在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慢性胃炎,
溃疡病、慢性肠炎、胃下垂、胃粘膜脱垂证等,系脾
虚证更为多见。总的认为:脾胃虚弱是其发病的根
本,临床辨证多具有脾胃虚弱的证候,治疗上多从补
中益气,调理脾胃着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系统观
察了慢性胃炎、溃疡病、胃下垂和胃粘膜脱垂共600
例,90%的病例有脾胃虚弱的见证,应用健脾益气法则
治疗后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黄炳山等观察了1000例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的患者消化系统疾病占276例,约
27.6%。根据文献报告,溃疡中有60~70%表现为脾虚
弱或脾胃虚寒证型,认为脾胃虚弱是其发病的根本原
因,应用小建中汤、香砂理中汤和黄芪建中汤等治
疗,可以促进粘膜因子和屏障功能的增强,加速上皮
细胞再生,调节粘膜的血循环从而收到良好的临床效
果。慢性胃炎中则约有70%.左右表现为脾虚证,其中
浅表性胃炎多为脾气虚证,萎缩性胃炎多为脾胃虚寒
证,肥厚性胃炎多为脾虚湿阻证。胃下垂和胃粘膜脱
垂症则80%多出现脾气虚证,应用补中益气治疗每能取
效。钱效中曾对59例中医辨证为脾虚证的患者进行了
分析,发现其中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者34例,低张胃
者16例,胃窦炎症者4例,胃溃疡者5例,说明有器质
性病变者仅占15.5%。我们曾观察79例经胃镜检查的慢
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虚寒证者有62例,占79.5%。以
上观察提示,慢性胃炎确以脾虚证多见,但从其发病
机制来看,病初起时,多见肝郁不舒,横逆犯胃,引
起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病程日久,则脾虚失运。中虚
从寒化,则产生脾胃虚寒,若虚从热化,则产生脾胃
虚热。由此可见,慢性胃炎虽多见脾虚证,然而都是
病情发展到比较后期的一种证型。近年起有关脾虚证
型的慢性胃病(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生理病理变化及
其所观察过的指标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例如王兆清等应用电子计算机对1000例纤维胃镜与胃
粘膜变化下辨证分型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认为胃窦
苍白幽门舒缩不良,胃体粘膜出血及溃疡可作为脾胃
虚弱的指征;胃体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窦粘膜
皱壁粗烂及胆汁返流可作为肝胃和和指征;胃窦分泌
增多,胃窦粘膜皱壁细薄及存在溃疡,可作为痰湿中
阻的指征;认为脾胃虚弱以胃窦部病变为主,多属于
疾病的慢性期,急性发作消退或有明显的萎缩性改
变;肝胃不和多属疾病的早期或胃肠功能紊乱为主要
表现者;胃阴不足多属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以胃弥慢
性病变为主,胃内急性炎症如充血、水肿和溃疡均较
明显。尹光耀等研究过脾虚证为主的慢性浅表萎缩性
胃和胃癌者42例的血浆环核苷酸(cAMP)含量和胃粘膜
肠上皮化生的关系,发现脾虚证患者血浆cAMP较正常
人下降极显著并与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即血浆及胃内cAMP含量与肠化生率成反比,所得资
料,揭示慢性胃病的脾虚证,肠化生,癌变均与血浆
及胃内cAMP降低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