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下称
CAG),在慢性胃炎中占30%左右,中年以上患者较为多
见。其病理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
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肠化),不典型增生,
胃液分泌减少等为特征。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单纯的
CAG和轻度肠化与胃癌的组织发生可能无直接关系,而
在CAG和肠化基础上发生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能是胃
癌发生的组织学基础,又称癌前期表现。有资料分析
胃癌病例50%以有CAG病史,由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
视。近十年来,祖国医学对CAG的病因,分型和治疗也
有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错综
复杂,祖国医学认为多由外邪犯胃,饮食失调或情志
内伤,体质素虚等原因所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内伤劳倦,气血不足,正气虚衰,气血瘀滞,湿热毒
邪内蕴所致。总之病因不外乎虚寒,湿热、瘀血、气
滞,在脏腑方面与脾胃肝关系密切。有人提出慢性萎
缩性胃炎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
论。高氏等认为主要是与情志有关。其通过116例临床
资料总结,发现其中单纯由情志因素造成的CAG患者占
42.18%,其他因素如饮食不节或过度劳倦兼情志不畅
者占64.73%,说明情志因素在CAG发病中的突出作用。
此外,幽门螺旋菌(下称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现代病
因学观点。自1983年Warrea和Marshau发现幽门弯曲苗
(简秭CP。1989年改称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醑相
关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对幽门螺旋菌相关
胃炎(HPAG)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黄氏等对200
例CAG患者临床观察,其HP检出阳性者占30%。陈氏、
方氏等报道,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胃窦粘膜中的HP检
出率高选90.5%,而正常粘膜均为阴性。有人认为。胆
汁返流是导致CAG复发的又一因素。HP的发现在慢性胃
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形成了新的格局,
为中医学对慢性胃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论
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