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企业大全 医药站点 产品供求 医药搜索 医药研发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治未病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中医诊断
辨证
病因 气血津液 脏腑 经络 六经 卫气营血 三焦

常见病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造血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传染病
恶性肿瘤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三焦辨证
中焦病证
    温热之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病变者为中焦病证。脾胃同处中焦,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主燥以降为安,脾主湿得升则健。中焦病证常表现为阳明的燥化与太阴的湿化。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面目俱赤,呼吸气粗,腹满胀痛,便秘,口干咽燥.小便涩,舌红苦黄,或焦黑有刺,脉沉实;或身热不扬,头胀身重,胸闷脘痞,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腻或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温热之邪侵入阳明,里热炽盛,故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哺为阳明经经气旺盛之时,阳明热盛故发热日哺益甚;热邪充斥阳明经,故面目俱赤;热盛肺气不利,则呼吸气粗;实热之邪结于肠胃,则腹满胀痛,便秘;热盛伤津,则口干咽燥,小便涩;
 
    舌红苔黄,或焦黑有刺,脉沉实为里实热盛之象。湿热郁阻,则身热不扬;湿邪上蒙,阻滞气机,则头胀身重;湿热郁蒸,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则胸闷脘痞;湿热停留,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脾失健运,肠道传化失司,则大便不爽或溏泄;苔腻或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的阳明燥化与阳明腑实证基本相同,当与阳明经证相辨别。两者均为里实热证,均表现为发热、舌红苦黄等症状,但阳明经证以大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为主,一般无便秘等症;本证以发热日晡益甚,便秘为辨证要点。本证的太阴湿化当与脾气虚弱证相辨别,单纯的脾气虚弱证以食后胃脘痞胀,空腹时消失为特征,舌苦大多薄腻,并有脾气虚表现。本证以持续性胸胃院痞胀为特征,由于湿邪较重,舌苦大多厚腻,且常兼有热邪,湿热相兼。
 
    辨证注意点:抓住病位特征,以阳明燥化,太阴湿化见症为辨证依据。
 
    中焦病证还当包括其他病证,如阳明经证可表现为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脉洪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湿热发黄证可表现为黄疸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纳差,呕恶,小便不利等;寒湿发黄证则表现为黄疸色泽晦暗,畏寒,腹胀,便溏等;若湿热弥漫三焦,以中焦为主者,可表现为身热不退,汗出,面赤,胸闷脘痞,口渴少饮,呕恶,下利或便结溲赤,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 糖酒招商网 - Toocle.com
© 医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