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脾与胃病
|
脾胃共处中焦,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胃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关系。脾还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胃病都有寒热虚实的不同。脾病常见症状有腹痛腹胀,泄泻,浮肿,少气乏力。胃病多见脘痛,不欲食,呕吐、暖气、叹道等症。
|
|
 |
胃热 |
胃热证是指胃火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热邪犯胃,或情志不舒郁而化火,或平素过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等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胃院灼痛,嘈杂泛酸,消谷善饥,渴喜冷饮,或齿龈肿痛,甚至溃烂出血,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机分析:胃热内炽,胃络脉气血壅滞,故胃脘灼痛;肝经郁火,横逆侮土(胃),肝... |
|
|
胃寒 |
胃寒证是指阴寒停留于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因过食生冷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疼痛,遇冷尤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喜温,食后痛减,或伴有胃脘水声漉漉,呕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病机分析:胃寒证分为寒邪犯胃和胃气虚寒。寒邪侵袭人体,阳气受伤者为虚寒证;阳气... |
|
|
食滞胃脘 |
食滞胃院证是指食物停滞胃脘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或脾胃素虚,运化失职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胃脘胀痛,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食物,吐后胀痛减轻,或矢气便溏,泻下奥秽酸腐,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分析:胃气以降为顺,食物停积胃院,气机阻滞测胃脘胀痛;食积于内,拒于受纳,故厌食;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暧腐吞酸或呕吐食物... |
|
|
胃阴虚 |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由于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被耗,或嗜食辛辣,或五志化火导致胃阴耗伤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脘痞不舒,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分析:胃阴亏虚,胃阳偏亢,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故胃脘隐痛,饥不欲食,脘痞不舒;虚热内扰,胃气... |
|
|
湿热蕴脾 |
湿热蕴脾证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由于过食肥甘酒醴,或感受湿热外邪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脘腹痞闷,呕恶纳呆,小便黄,大便溏泄,肢体重困,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皮肤瘙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湿热之邪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脘腹痞闷,呕恶纳呆;脾主肌肉,湿性重着... |
|
|
寒湿困脾 |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阻困中阳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处潮湿以致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疼痛,泛恶欲吐,纳呆,口淡不渴,便溏,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腻白滑,脉濡缓。 病机分析:过食生冷,寒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