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概述】支气管炎是由细菌、病毒以及物理或化学刺激等因素引起的气管和支气管炎症。发病季节以冬春多见,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尤以我国北方农村为多发。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本病若反复感染常易导致阻塞性肺气肿,少数患者可并发支气管扩张。 本病属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咳喘”等范畴。认为外邪侵袭以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人体正气不足,卫外失职,感受外邪,外邪既可以是风寒之邪,也可是风热之邪,也可风寒之邪化热,侵犯肺脏,使肺失宣肃;或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复感外邪;或因年老体弱,脾肺气虚,脾失健运,湿聚成痰,停蓄于肺;或肺有宿疾,复感外邪;或久病之后,由脾肺损及肾,导致肾气不足,纳气无权等。
【临床表现】咳嗽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开始为刺激性干咳,同时常伴有胸骨下疼痛和紧问感。1~2天后咳出少量粘痰或稀薄痰液,以后咳嗽即渐趋松动,痰量增加,并逐渐转变为粘液脓痰。 较重的病人往往在晨起、晚睡、体位改变、吸入冷空气或体力活动后,有阵发性咳嗽。或终日咳嗽及全胸或腹肌疼痛,或伴有哮鸣与气急。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不适等全身症状。发热常在3~5天后消退,但咳嗽可延长到数星期。 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患者起病前有急性支气管炎、流感或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多数隐潜起病,初起多在寒冷季节发病。出现咳嗽及咳痰的症状,以清晨明显,痰呈白色泡沫状,粘稠不易咳出。感染或受寒后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或呈黄色脓性,有时痰中可带血。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加重。终年均有咳嗽,咳痰,而以秋冬为剧。病情反复发作,后期可并发肺气肿,出现动则气喘,呼多吸少等症状。
【辩证分型及治疗】1.风寒犯肺型证候:咳嗽,痰白而稀,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楚,鼻流清涕,胸闷,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加减。 麻黄9克,杏仁12克,荆芥12克,防风12克.前胡9克,象贝母9克,姜半夏12克,桔梗6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 加减:恶寒甚者,加细辛3克;苔厚腻痰湿重者,加苍术9克、川朴6克。 2.风热犯肺型证候:咳嗽痰黄,或稠粘而黄,咯之不爽,发热,汗出,恶寒,口干咽痛,舌苔薄黄或黄白相兼,朦胧数。 治法:祛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9克,薄荷3克(后下),杏仁9克,前胡9克,连翘12克,牛蒡子9克,桔梗6克,黄芩9克,鱼腥草12克,炙甘草6克。 加减:干咳无痰,加沙参9克;痰多,加苏子9克、全瓜萎9克。 3. 外寒内饮型证候:咳嗽,痰白泡沫状,量多,胸闷,恶寒发热,无汗,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6克,桂枝6克,细辛3克,姜半夏12克,干姜6克,杏仁9克,桔梗3克,全瓜萎12克,紫菀9克,炙甘草6克。 加减:咳甚者,加款冬花9克;痰特别多者,加苏子9克。 4.热邪壅肺型证候:咳嗽,痰黄稠,胸闷气短,发热汗出,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浮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9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桑白皮12克,黄芩9克,象贝母9克,连翘12克,鱼腥草12克,瓜萎皮6克,炙甘草6克。 加减:咳甚,加紫菀9克、款冬花9克;便秘,加生大黄5克(后下);口渴,加天花粉12克。 5.痰湿犯肺型证候:咳嗽,痰多色白,胸闷气短,肢体困重,口淡发粘,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宣肺化痰,燥湿健脾。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减。 茯苓12克,桂枝9克,生白术9克,姜半夏12克,厚朴9克,陈皮6克,杏仁9克,紫花9克,款冬花9克,炙甘草6克。 加减:见喘者,加麻黄6克、苏子9克;寒甚者,加干姜6克、细辛3克;痰多不爽者,加白芥子9克。 6.肺脾两虚型证候:神疲乏力,自汗,气短,纳差,便溏,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益气健脾为主。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克,生白术12克,茯苓9克,陈皮6克,生黄芪12克,淮山药9克,防风9克,紫菀9克,枳壳9克,炙甘草6克。 加减:痰多者,加苏子9克;兼有喘者,加麻黄6克。 7.肺肾两虚证证候:咳喘久作,长期不愈,呼多吸少,动则加剧,痰稀色白量多,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而滑,脉沉细。 治法:温肾摄纳为主。 方药:肾气丸加减。 炙附块9克(先煎).肉桂6克,熟地12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9克,茯苓12克,泽泻9克,补骨脂9克,紫菀9克,炙甘草6克。 加减:喘甚者,加黑锡丹6克(吞);虚甚者,加脐带6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