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概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肺部过敏性疾病。发病一般有季节性,大多好发于秋冬季,春季次之,夏季变轻或缓解。本病的发生还与地区与工种有关,农村较城市多,北方又比南方高。约半数病人在12岁前开始发病,儿童期男性比女性为多,成年后差别不显著。本病若反复发作,晚期可并发肺气肿或肺源性心脏病。 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哮证”范畴。认识到宿痰内伏是本病的重要环节,而形成宿痰内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屡次外感风寒(或风热),肺失宣肃.上焦津液失布,凝聚为痰;或喜饮生冷,寒饮内停犯肺; 也可偏食辛热肥甘或酸成食物,久之酿成痰饮,上犯于肺;或脾肾阳气不足,气不化津,致痰浊聚集于体内,上犯于肺;或本病日久,导致肺气不足,影响肾主摄纳的功能,从而肺肾俱虚。本病一旦发生,常痰随气升,气因痰阻,而出现痰气交阻、呼吸困难的征象。
【临床表现】本病在典型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咳嗽.胸闷或连续喷嚏等。急性发作时有气急,哮鸣,咳嗽,多疾,尤以呼气困难为明显。患者多被迫采取坐位,两手前撑,两肩耸起,额部冷汗,痛苦异常。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几小时。缓解前往往有粘稠痰液咳出,随之哮鸣音逐渐消失,呼吸困难迅速停止。间歇期一如常人。若伴有感染可出现发热,恶寒,汗出等症状。
【辩证分型及治疗】1.冷哮型证候: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咳痰清稀而少,色白呈泡沫状,胸隔满闷,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腻或滑,脉弦滑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麻黄9克,射干9克,生姜6克,细辛3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五味子3克,姜半夏9克,炒枳壳9克,炙甘草6克。 加减:痰多者,加陈皮6克、白芥子9克;喘甚者,加苏子9克、葶苈子9克;形寒肢冷者,加附子6克(先煎)、干姜6克。 2.热哮型证候: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胸闷息粗,呛咳阵作,痰黄稠粘难以排出,口苦,口渴喜饮,身热多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平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 麻黄9克,白果9克,桑白皮9克,款冬花9克,制半夏9克,苏子6克,杏仁9克,黄芩9克,葶苈子9克,炙甘草6克。 加减:痰多者,加瓜萎仁9克、象贝母9克;热盛者,加鱼腥草15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6克(后下)。 3.肺虚型证候:缓解期见自汗,恶风,咳嗽气短,痰液清稀,面色?s白,神疲乏力,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本病,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益肺,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 生黄芪15克,生白术9克,防风9克,党参12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姜半夏9克,陈皮6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 加减:自汗明显者,加龙骨15克(先煎)、牡蛎15克(先煎);口干,苔少者,加北沙参12克、玉竹12克,痰多者,加瓜萎仁9克、苏子9克。 4.脾虚型证候:缓解期见食少脘痞,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短气,语言低微,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舌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克,生白术12克,茯苓9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淮山药9克,厚朴6克,生米仁9克,炒积壳6克,炙甘草6克。 加减:平素有咳嗽者,加紫菀9克、款冬花9克;痰多者,加苏子9克、瓜萎仁9克;素体阳虚畏寒者,加干姜6克、补骨脂9克。 5.肾虚型证候:缓解期气短息促,动则益甚,吸气困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或畏寒,劳累后易发作,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颧红,烦热,盗汗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肾摄纳。 方药:肾阳虚者拟金匾肾气丸加减。 熟地15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9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桂枝6克,附子6克(先煎),补骨脂9克,脐带9克。 肾阴虚者七味都气丸加减。 熟地15克,淮山药12克,山英肉9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麦冬9克,五味子3克,龟版胶9克(烊)。 加减:咳嗽者,加紫菀9克、款冬花9克;气急甚者,加炙麻黄9克、杏仁9克;纳呆者,加生白术9克、鸡内金9克;失眠者,加酸枣仁9克(打)、夜交藤15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