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概述】大叶性肺炎是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肺实质的急性炎症。四季均可发病,而冬、春两季多见。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居多,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以幼儿为多见。本病的发生与人体抵抗力的强弱有关。本病若不积极治疗,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喘咳”、“肺胀”、“风温”等范畴。认为本病多在正气不足,卫外功能减弱的情况下,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如清代医家叶桂曾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风温等外邪侵袭人体,涉及肺脏,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邪既可以是风热之邪,也可以是风寒之邪,初起侵犯肺卫,使肺失宣肃而产生疾病,也可热邪蕴结于肺,或痰湿停留于肺。本病在发展过程中,一般经邪正斗争的交争,往往正能胜邪,后期可出现气阴两伤的证情。若正不胜邪则可形成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本病有互~2天的潜伏期,半数病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最常见的症状是寒战、发热、胸痛、咳嗽、血痰等。发病时有恶寒,寒战,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40℃,呈稽留热型,伴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2~3天后可见胸痛,咳嗽频繁,开始咳少量粘痰,以后呈粘液脓性,痰中可带血或呈铁锈色。严重者可因缺氧而出现气急和发绀。也可见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一般6~10天后,进入消散期,此时热度下降,一般情况改善。
【辩证分型及治疗】1.风寒犯肺型证候:咳嗽,痰稀薄色白,伴胸痛,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鼻塞,流清涕,头胀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宣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加减。 杏仁9克,紫苏9克,荆芥9克,防风9克,桔梗3克,前胡9克,姜半夏9克,陈皮6克,枳壳6克,生姜6克。 加减:无汗恶寒甚者,加麻黄6克;咳嗽甚者,加紫菀9克、款冬花9克;痰多者,加苏子9克。 2.风热犯肺型证候:咳嗽,痰调或黄稠,伴胸痛或胸闷,恶寒,发热,口渴,咽痛,全身酸痛,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12克,连翘12克,荆芥9克,薄荷3克(后下),前胡9克,桑白皮12克,黄芩9克,瓜萎皮9克,芦根15克,竹叶6克。 加减:咳甚者,加紫菀9克、百部9克;痰多者,加葶苈子9克、贝母9克;热盛者,加栀子9克、生石膏30克(先煎)。 3.痰热壅肺型证候:咳嗽,胸痛,咯痰黄稠或铁锈色痰,或带血丝,发热不恶寒,或有寒战,鼻煽气粗,咽痛,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而干,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洪大。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 麻黄9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芦根15克,冬瓜仁12克,鱼腥草30克,桃仁9克,天竺黄9克,黄芩9克,炙甘草6克。 加减:胸痛甚者,加赤芍9克、郁金9克;痰中带血者,加茜草9克、茅根15克;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 4.邪陷心包型证候:高热,痰呜气喘,胸痛胀闷,神昏谵语,口唇发纣或四肢欠温,舌红或绎,苔黄腻或白腻,脉细数。 治法:宣肺化痰,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合千金苇茎汤。 连翘12克,玄参12克,水牛角30克(先煎),麦冬12克,竹叶6克,生米仁12克,冬瓜仁9克,桃仁9克,芦根15克,安宫牛黄丸1粒(吞服)。 加减:高热不退者,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知母12克;痰多者,加天竺黄9克、竹沥油1支;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 5.阳气虚脱型证候: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气急气短,恶寒蜷卧,脉微细。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人参15克(另炖),熟附块12克(先煎),干姜9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煅龙骨30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 加减:待阳回之后,根据证情选用宣肺化痰,益气养阴等治法。 6.气阴两亏型证候:恢复期见咳嗽,低热,自汗,手足心热,纳呆,神疲乏力,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淡竹叶12克,生石膏15克(打,先煎),麦冬12克,沙参12克,天花粉12克,贝母9克,杏仁9克,茯苓9克,太子参9克,炙甘草6克。 加减:发热未退者,加连翘9克、黄芩9克;纳呆甚者,加生白术9克、谷麦芽各9克,神疲甚者,加党参12克,咳嗽不止者,加百部9克、五味子6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