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概述】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又称为消化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其中男性较女性更多,两者之比为2~4:l。本病若防治不当。可引起大出血、胃穿孔、幽门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将本病归属“胃痛”、“嘈杂”、“吞酸”等范畴。认为脾胃虚弱,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其中脾胃虚弱所致者,大多素体脾胃功能衰弱,运化失司,升降失调,使清阳不升,阴寒内聚;或胃中津液不足,郁热内生。情志内伤所致者,大多忧思恼怒,使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若气滞日久测血行不畅,血脉凝涩。饮食不节所致者,大多饮食过饱,胃纳太过;牌运不及,胃气失和;或饮食过少,生化无源,胃络失养;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酷嗜烟酒,灼伤胃络,或贪食生冷不洁、寒积中院等。
【临床表现】腹痛是本病的突出症状,大多呈长期周期性发作,并有明显的节律性。胃溃疡疼痛常出现在剑突下或偏左侧,多在进食半小时到2小时发作,再经工~2小时胃排空后缓解,呈“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出现在剑突下右侧,一般发作于食后2~4小时,持续至下次进食后才得以缓解,其规律表现为“进食――缓解――疼痛”,部分患者可在夜间痛醒。本病的疼痛一般均可忍受,常呈钝痛、胀痛、刺痛、灼热痛、饥饿痛等。除疼痛外,本病还伴有暧气、泛酸、恶心、呕吐、胃院胀闷不适,以及烦躁、失眠、多汗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
【辩证分型及治疗】1.肝郁气滞型证候:胃脘胀痛,胸胁痞闷,情志不遂则加重,得暧气或矢气则舒,善怒而太息,食欲不振,泛吐清水,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9克,香附9克,白芍15克,枳壳9克,陈皮 9克,川芎 9克,木香 6克,煅瓦楞 30克(先煎),甘草6克。 加减:若疼痛剧烈,加延胡索9克、川??子6克;嘈杂泛酸甚者,加黄连3克、吴茱萸9克;口干口苦者,加知母9克、生地9克。 2.肝胃郁热型证候: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进食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或进食后易痛,口干且苦,喜冷饮,吞酸嘈杂,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清胃泄热,和胃止痛。 方药:化肝煎台左金丸加减。 黄连3克,山栀9克,丹皮9克,白芍9克,陈皮9克,青皮9克,知母9克,吴茱萸3克,生大黄6克(后下),甘草6克。 加减:疼痛甚者,加延胡索9克、川??子6克; 暧气明显者,加旋覆花6克(包煎)、代赭石12克;便秘严重者,加火麻仁9克。 3.胃阴不足型证候:胃脘隐隐灼痛,空腹时加重,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纳呆干呕,手足心热,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脉细。 治法:养阴,益胃,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12克,麦冬9克,生地12克,当归9克,川??子9克,石斛9克,麻仁9克,白芍9克。 加减:若痛甚者,加延胡索9克、路路通9克; 干呕甚者,加姜半夏6克、姜竹茹6克;纳呆甚者,加炙鸡金6克、神曲9克。 4.脾胃虚寒型证候: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遇寒或劳累后易发作,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神萎乏力,懒言少语,畏寒肢冷,呕吐清涎,大便塘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健脾益气,温中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丸加减。 黄芪15克,党参9克,白术9克,白芍15克,桂枝6克,干姜3克,陈皮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枣6只,饴糖30克(烊冲)。 加减:胸闷苔腻者,加苍术9克、厚朴9克;畏寒肢冷甚者,加附子3克(先煎);呕吐清涎甚者,加半夏6克、吴茱萸3克。 5.血瘀胃络型证候:胃痛如刺如割,固定不移而拒按,肢冷汗出,甚则痛彻胸背,曾有呕血或黑便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合失笑散加减。 丹参15克,当归9克,乳香6克,没药6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包煎),青皮6克,陈皮6克,延胡索9克,川??子9克。 加减:若见黑便者,加参三七9克、花蕊石15克;疼痛甚者,加川芎9克、枳实9克;嘈杂泛恶者,加知母6克、姜竹茹6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