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概述】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根据形态改变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以部位又可分为胃体胃炎和胃窦炎。 中医将本病归属“胃院痛”、“胃痞”等范畴。认为脾胃素虚、饮食伤胃和肝气犯胃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若平素脾胃不健,中阳不运,精微不化,则致升降失司、气机阻滞。而嗜食辛辣,长期酗酒,过食生冷,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造成脾胃不和、通降失司、气机壅塞。而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导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临床表现】本病病程缓慢,可以长期反复发作。临床以院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纳呆,暧气为主要症状。其中浅表性胃炎表现为上腹部胀闷不适,暧气则舒,吐酸,恶心及一时性胃痛。萎缩性胃炎出现上腹部钝痛,胀闷不适,纳呆,常伴有贫血、消瘦、腹泻等症状。肥厚性胃炎则以上腹部顽固性、无规律性疼痛为主症,进食物和碱性药物能缓解疼痛。
【辩证分型及治疗】1.肝胃不和型证候: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暧气,善太息,时泛酸,遇情志不遂则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金铃子散。 柴胡9克,白芍9克,枳壳9克,陈皮9克,半夏9克,川??子9克,延胡索9克,甘草3克,降香3克。 加减:若疼痛甚者,加八月札15克、路路通6克;恶心泛酸甚者,加川连3克,海嫖蛸9克;口干口苦者,加知母6克、生地9克。 2.脾胃湿热型证候:胃脘灼热胀痛,暖气嘈杂,胸闷痞塞,口中粘腻,或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止痛。 方药:清中汤加味。 黄连3克,山栀9克,半夏9克,茯苓9克,枳壳9克,蔻仁3克(后下),苍术9克,陈皮6克,蒲公英15克,厚朴6克,甘草3克。 加减:若胸痞甚,苔腻者,加藿香6克、佩兰6克;热重口苦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或麻仁12克;疼痛甚者,加佛手6克、香橼皮6克。 3.脾胃虚弱型证候:胃脘隐隐作痛,喜食热饮,按之则舒,纳呆少食,食后脘腹胀满,时吐清水,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温中止痛。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半夏9克,陈皮9克,木香6克,砂仁3克(后入),佛手6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 加减:四肢欠温、口吐清水甚者,加附子3克(先煎)、吴茱萸3克;疼痛明显者,加川??子9克、延胡索9克;食后院腹胀问甚者,加焦楂曲9克、炙鸡内金6克。 4.胃阴亏损型证候:胃脘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口干咽燥谓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少苔,中有裂纹,脉弦细。 治法:养阴,益胃,止痛。 方药:益胃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北沙参9克,麦冬9克,生地12克,玉竹9克,竹叶9克,生石膏30克(先煎),半夏9克,陈皮6克,川??子 9克,麻仁 9克,甘草 3克。 加减:嘈杂灼热甚者,加黄连3克、知母6克; 口干咽燥甚者,加石斛9克、天花粉12克;脘痛甚者,加八月札15克、延胡索9克。 5.胃络瘀血型证候:胃脘疼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拒按,嘈杂,泛酸,时有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9克,红花9克,当归9克,赤芍9克,川穹9克,枳壳9克,蒲黄9克(包煎),陈皮6克,延胡索9克。 加减:若痛甚者,加川??子9克、五灵脂6克(包煎);泛酸甚者,加煅瓦楞15克、代赭石15克(煅);出现黑便者,加地榆15克、参三七9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