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概述】胆囊炎有急、慢性之分,胆石症有胆囊、胆总管及肝管内结石之别,两者均为胆道系统常见病,往往互为因果,同时存在。 中医将本病归属“胁痛”、“结胸”、“黄疽”等范畴。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如长期酗酒、嗜食肥甘厚味者,则湿热内生,蕴结脾胃,郁蒸肝胆,致土壅木郁,或郁热煎熬成石;或嗜食泡菜生葱,使寄生虫卵人于胃肠,日久虫积阻滞肝胆气机,造成胆汁疏泄不利。忧思郁怒易伤肝,胆附于肝,两者互为表里,肝伤胆必受累,肝胆失疏,则胆腑通降失司,胆汁排泄不畅;或郁而化热,结成砂石。
【临床表现】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疽,暧气,厌食油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或向右侧肩背放射。 寒战高热,或有黄殖,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腹泻。缓解期则表现为右胁或胃院部疼痛不适,暧气,纳呆,厌食油腻,腹胀等。
【辩证分型及治疗】1.肝胆气滞型证候:右胁胀痛或窜痛,脘腹痞满,胸闷不适,暧气频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干且苦,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肝胆,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9克,积壳9克,白芍9克,赤芍9克,川芎9克,郁金9克,陈皮6克,黄芩9克,金钱草30克,甘草3克。 加减:发热明显者,加虎杖9克、蒲公英15克、山栀9克;恶心呕吐甚者,加姜半夏6克、苏梗9克; 胁痛甚者,加川??子 9克、延胡索 9克;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 2.肝胆火热型证候:右胁灼痛,痛引肩背,拒按,腹胀,发热畏寒,口苦咽干,面红目赤,或巩膜黄染,心烦欲吐,厌恶油腻,小便黄赤,大便于结,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滑。 治法:疏肝利胆,泻火泄热。 方药:大柴胡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柴胡9克,白芍9克,枳实9克,半夏9克,黄连3克,黄芩9克,黄柏9克,山桅9克,生大黄6克(后下),甘草3克。 加减:若火热甚者,加丹皮9克、龙胆草9克; 腹胀便秘者,加芒硝6克(分冲)、大腹皮9克;黄疽严重者,加茵陈15克、金钱草30克;疼痛剧者,加郁金9克、延胡索9克。 3.肝胆湿热型证候:右上腹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绞痛,放射至右侧肩背,胁下可们及包块,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紧。 治法:疏肝利胆,清化湿热。 方药:四逆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柴胡9克,枳实9克,郁金9克,龙胆草9克,金钱草30克,黄芩9克,木通6克,山栀9克 ,甘草3克。 加减:胸闷苔厚腻者,加苍术6克、厚朴6克; 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9克、川??子9克、木香6克; 黄疸严重者,加虎杖9克、车前子9克(包煎)、茵陈15克;恶心呕吐甚者,加半夏6克、竹茹9克、陈皮6克;便秘甚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分冲)。 4.血瘀脉络型证候:右胁刺痛,持续日久,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拒按,胁下可触及包块,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疏肝散结。 方药:桃核承气汤加减。 桃仁 9克,生大黄 6克(后下),延胡索 9克,川芎9克,郁金9克,陈皮9克,当归9克,金钱草30克,甘草3克。 加减:瘀血甚者,加三棱9克、莪术9克、穿山甲9克;若发热者,加红藤12克、败酱草12克;胁痛甚者,加香附6克、机壳9克,路路通6克;口干口苦者,加生地9克、玄参9克。 5.脓毒壅盛型证候:右上腹剧烈绞痛,拒按,高热寒战,烦躁不安,黄疸持续不退,腹部胀满,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绿,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透脓。 方药:茵陈蒿汤合透脓散加减。 茵陈30克,山栀9克,生大黄9克(后下),生黄芪15克,川芎9克,当归9克,皂角刺9克,蒲公英30克,赤芍9克,银花9克。 加减: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九每次一丸,一天二次,汤剂送服;高热痉厥者,加紫雪丹每服6克,汤剂送服;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9克、川??子9克、蒲黄9克(包煎)、五灵脂9克(包煎);黄疸不退者,加金钱草30克、虎杖9克、车前子9克(包煎)。 6.阴虚夹湿型证候:右胁灼热隐痛,低热绵绵,咽干口燥,身乏无力,头晕目眩,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腻徽黄,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祛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甘露饮。 生地9克,山茱萸9克,丹皮9克,茯苓9克,知母9克,黄柏9克,泽泻9克,石斛9克,茵陈30克,黄芩9克,柴胡9克。 加减:便秘甚者,加麻仁9克、郁李仁9克;胁痛明显者,加八月札15克、路路通9克;身乏无力、舌苔腻者,加苍术9克、车前子9克(包煎);手足心热甚者,加青蒿9克,鳖甲15克(先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