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概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并无特殊病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例的血清或血小板表面有IgG抗体,发病机制与免疫有关。临床一般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前者常为原发性,多见于儿童;后者以青年女性发病率为高,甚少自发性缓解。 中医常将本病归属“血证”、“虚劳”范畴。认为热毒内伏营血和脏腑气血亏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热毒内伏营血或阳明胃热炽盛,则壅遏脉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肤。脏腑气血亏损,尤其脾虚不能统血,气弱不能摄血,使血不循经,溢于脉络之外,渗于皮肤之间。若肾阴不足测虚火内动,扰乱营血,血随火动,离经妄行。肾阳亏虚,火不归元,使阴寒凝集,无根之火炎上,其血错行脉外。
【临床表现】出血、发热、血小板数绝对减少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往往出血可持续或反复发作,以皮下瘀点或紫斑多见。其中小者如粟粒状,鲜红或暗红,大者瘀斑成片或血肿,多见于下肢。常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女性可出现崩漏。急性型者出血较重,少数患者可因颅内出血而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昏迷,乃至危及生命。慢性型者出血则相对较轻。
【辩证分型及治疗】1.热毒内伏型征候:发热,皮肤出现紫色瘀点或瘀斑,下肢为多,伴鼻衄、齿衄,或尿血、便血,口干烦躁,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方药:化斑汤加减。 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15克,玄参9克,竹叶9克,银花9克,连翘9克,丹皮9克,紫草9克,白茅根30克。 加减;高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龙胆草9克、紫雪丹6克(吞服);出血严重者,加棕榈炭9克、侧柏叶9克、地榆炭9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分冲);口渴欲饮者,加玉竹9克、麦冬9克、石斛9克。 2.阴虚火旺型证候:皮肤瘀点、瘀斑色红或紫红,时轻时重,下肢尤甚,伴鼻衄齿衄,或月经量多,心烦失眠,咽干舌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加减。 茜草15克,黄芩9克,阿胶9克(烊冲),侧柏叶9克,生地15克,甘草3克,麦冬9克,知母9克。 加减:心烦易怒者,加黄连3克、莲子心6克; 出血明显者,加旱莲草9克、大蓟9克、小蓟9克;口干欲饮者,加王竹9克、石斛9克、天花粉12克;失眠严重者,加五味子9克、枣仁9克、柏子仁9克。 3.脾虚气弱型证候:皮肤瘀斑色淡,清稀不显,时发时愈,稍劳尤甚,面色萎黄,精神萎顿,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月经量多,舌质淡胖,苔薄,脉儒缓。 治法:益气摄血,健脾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15克,党参9克,当归9克,白术9克,白芍9克,木香3克,远志9克,枣仁9克.龙眼肉9克,仙鹤草30克,生蒲黄15克(包煎),甘草3克。 加减:出血甚者,加地榆9克、棕榈炭9克;食欲不振甚者,加砂仁3克(后下)、神曲9克(包煎); 腰膝酸软者,加续断9克、杜仲9克;胸闷不适者,加快壳9克、陈皮9克。 4.脾肾阳虚型皮肤瘀斑色淡,隐而不显,反复发作,鼻衄齿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s白,腰膝酸软,经来量多,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养血止血。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附子9克(先煎),肉桂3克(后下),熟地15克,山药 15克,山萸肉 9克,茯苓9克,灶心土 30克(包煎)。 加减:畏寒肢冷甚者,加仙茅9克、仙灵脾9克:神疲乏力甚者,加黄茂15克、党参9克;腰膝酸软甚者,加杜仲9克、菟丝子9克;出血倾向严重者,加参三七9克、藕节炭9克。 5.瘀血内阻型证候:皮下瘀斑或瘀点色暗,胁下痿块,腰痛,衄血吐血,其色紫暗石质暗,边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9克,川穹9克,桃仁9克,红花9克,柴胡9克,积壳9克,牛膝9克,甘草3克。 加减:肝胁胀痛者,加川??子9克、延胡索9克;胁下疤块甚者,加五灵脂9克(包煎)、生蒲黄9克(包煎);出血倾向明显者,加参三七粉9克(冲眼);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麻仁9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