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概述】 风疹是由外感风热时邪所引起的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轻度发热,咳嗽,细小如沙的特殊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为其特征。5岁以内的小儿发病较多,常发生于冬春两季。本病中医称“风痧”,也有人认为其形如麻疹,但不是麻疹,故称为“野痧子”。
【病因病理】 主要因感受风热时邪,邪毒由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而见发热,咳嗽,流涕。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邪毒外泄肌肤而发疹,疹色鲜红或色暗融合成片。
【诊断要点】 1.城市中多见,可形成流行,前驱期较短暂,约半天至1天。 2.轻微的上呼吸道炎,低热,当天或第二天发出弥漫的全身性红色细小斑丘疹。先见于头面部,发展迅速,随即见于躯干、四肢,唯手足心较少。第三四天或更长时间隐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皮。 3.枕部、耳后及颈后的淋巴结肿胀有压痛,可持续2~7天。 4.血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下降。
【辩证分型】 1.邪郁肺卫症状:恶风发热,咳嗽流涕,目赤喷嚏,纳呆,疹色淡红,先起于头面,继发于身躯,分布均匀,疹子细小,有瘙痒感,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舌苔白或薄黄,脉数。 证候分析:风邪侵犯肺胃,腠理开合失司,故发热,恶风寒,喷嚏,流涕。风邪上受,肺气失宣故轻微咳嗽。邪在卫表与气血相搏,发于皮肤,故肌肤透布皮疹。风性善动故疹出遍及四肢,抓痒不宁。风邪在表,未能入里,留于半表半里之间,因少阳之脉循耳后,经脉壅滞,气血郁阻,引起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2.邪毒内盛症状: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神倦乏力,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胃纳欠佳,疹色淡红或紫暗,疹点成片密集,皮肤瘙痒后苔黄,舌质红,脉浮数。 证候分析:邪热炽盛,内传入里,燔灼气分,故高热口渴。邪热迫伤营分故心烦不宁,疹色鲜红密集。 舌质红,苔黄,脉数为热盛之象。
【分型治疗】 1.邪郁肺卫治则:疏风清热。 主方:桑菊饮加减。 加减:热盛,加生石膏30克、鸭跖草15克;咳嗽痰多色黄,加黄芩10克、象贝母10克、杏仁10克; 目赤,加木贼草5克、防风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辛凉轻剂。方用桑叶、菊花疏风清热,薄荷解表散邪;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清热透表;芦根清热生津;桔梗、甘草清利咽喉。 处方举例: 桑叶10克 菊花10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薄荷3克(后下)芦根30克 蝉衣6克 牛蒡子6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2.邪毒内盛治则:清热解毒。 主方:透疹凉解汤加减。 加减: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0克、鲜芦根30克;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10克(后下)、芒硝6~10克(冲);疹色暗紫而密者,加生地10克、丹皮10克; 纳呆食少者,加神曲10克、谷芽30克。 主方分析:本证由卫入气,正气托毒外出,应因势利导,故用清热解毒佐以透疹。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蝉蜕疏风清热,连翘、黄连、紫花地了清热解毒,赤芍、红花凉营活血。 处方举例: 桑叶10克 蒲公英15克 菊花10克 薄荷3克(后下)牛蒡子10克 蝉衣6克 紫花地丁10克 连翘10克 赤芍10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 每日3次,每次l~2片吞服。 适用于邪郁肺卫。 2.牛黄解毒片 每日3次,每次2片吞服。适用于邪毒内盛。
【简便方】 1.野菊花10克,板蓝根15克,蝉衣5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
2.芦根3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
3.银花15克,玄参15克,蝉衣5克,薄荷5克(后下),生石膏30克,紫草10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发现风疹患儿应隔离到出疹后5天,未患过风疹的小儿尽量避免与患儿接触,少去公共场所。 2.妊娠(早期)的妇女,应尽量避免与风疹病儿接触,感染后极易导致胎儿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白内障等。 3.患儿注意休息,并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风寒侵袭,防止并发其他病证。 4.红皮甘蔗带皮切碎250克,荸荠洗净250克,加水煎汤代茶,荸荠可服食。有清热养阴生津的功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