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企业大全 医药站点 产品供求 医药搜索 医药研发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治未病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中医内科
 呼吸系统
 常见症状
 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血液系统
 内分泌系统
 神经及精神系统
 结缔组织疾病
 新陈代谢疾病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消化系统

肠结核

收藏

    【概述】
    肠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侵犯肠道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肠结核大多继发于肺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主要症状特征有腹痛、大便或清或秘、右下腹肿块、发热、盗汗等。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溃疡型、增生型和溃疡增生型三类。本病在我国过去较常见,虽然解放后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近年又有增多的趋势。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40岁以下占91.7%;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5:1。肠结核属中医的“痢疾”、“腹痛”、“泄泻”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本病发生是由于正气亏虚,再感染“瘵虫”所致。如忽视消毒隔离,与肺痨患者共餐,或肺痨患者经常吞咽含有瘵虫的痰液,均可引起瘵虫侵犯肠道,从而导致脾肾亏虚,气滞血瘀等本虚标实之证。

    【诊断要点】
    1.青壮年患者,原有肠外结核,或原发病灶已被控制而一般情况及结核病毒血症状反而加重者。
    2.临床表现有腹痛、大便或溏或秘、或便秘腹泻交替等消化道症状,并伴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3.腹部尤其是右下腹部有肿块,伴或不伴压痛,或出现原因不明肠梗阻。
    4.X线胃肠钡餐检查,对肠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检查显示溃疡型回肠部炎症所致激惹征象,或增生型病变所致的充盈缺损与狭窄等征象。
    5.实验室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溃疡型肠结核患者可有中度贫血、淋巴细胞增高、血沉明显增快。(2)粪便检查:溃疡型肠结核患者粪便多为糊状,常规镜检可见少量脓细胞和红细胞。粪便浓缩找结核杆菌,阳性者有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仅在痰液检查阴性者才有意义。
    6.诊断性治疗  对疑为肠结核而无法确诊者可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2~3周,观察临床症状有无好转,以判明诊断。
    7.当增生型肠结核与肠癌或其他赘生性疾病不能鉴别时,应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

    【辩证分型】
    1.脾肾阳虚症状:腹痛隐隐,阵发性加剧,大便稀薄,或五更泄泻,乏力倦怠,形寒肢冷,纳差食少,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苔薄舌淡,脉细弱无力。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温煦无力,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故有腹痛隐隐,阵发性加剧;脾虚不能运化水谷,肾虚不能温运脾阳,则大便稀薄,或五更泄泻;
    阳虚生内寒,故见乏力倦怠,形寒肢冷;脾虚则纳差食少;肾虚则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苔薄舌淡、脉细弱无力是脾肾阳虚之象。
    2.瘀血阻滞症状:右下腹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可有便秘。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瘀血阻于脉络,不通则痛,故见右下腹疼痛;瘀血有形,故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瘀阻肠道,可有便秘;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之征。
    3.正虚邪实症状:乏力倦怠,潮热盗汗,纳差食少,大便时据时秘,右下腹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
    苔薄舌红,脉细弱或细数。
    证候分析:气虚则乏力倦怠;阴虚则潮热盗汗;
    脾虚则纳差食少,大便塘薄;瘀阻肠道,可有便秘;瘀血阻于脉络,不通则痛,故见有下腹刺痛;瘀血有形,故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苔薄舌红,脉细弱或细数为气阴两虚之象。

    【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治则:益气温阳,健脾补肾。
    方药:附子理中九合四神丸加味。
    附子6克于姜9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扁豆15克补骨脂9克吴茱萸3克肉豆蔻9克百部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潮热盗汗甚者,加青蒿9克、知母12克、鳖甲9克,以养阴清虚热;若见寒性秘结者,可加肉苁蓉、肉桂、当归各9克,升麻6克,以温阳通便。
    2.瘀血阻滞治则:化瘀消积,行气化滞。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
    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9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包煎)没药6克枳壳12克延胡索9克干姜9克小茴香6克百部15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肿块明显者,加象贝母、三棱、莪术各9克,以软坚散结;腹部胀气甚者,加槟榔9克、川??子9克、木香6克,以理气。
    3.正虚邪实治则:益气养阴,化瘀祛邪。
    方药:异功散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鳖甲15克知母9克白芍9克当归9克秦艽9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百部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三棱9克莪术9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阴虚甚者,可加生地、天冬各9克,以养阴;大便溏薄食少者,可去鳖甲加扁豆、薏苡仁各15克,以健脾止泻;便秘者,可加火麻仁9克、生首乌30克,以润肠通便。

    【中成药】
    1.补脾益肠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
    2.固本益肠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
    3.芩部丹片  每次5片,每日2次。

    【简便方】
    1.百部20克冰煎服,每日1剂。

    2.山药500克,蒸熟后去皮捣烂成泥状,鲜藕500克捣烂搅汁,两者混匀后食用。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穴膏盲穴、大椎。三阴交,潮热加大溪、劳宫穴,盗汗加阴郄、复溜穴,阳虚加脾俞、肾俞、关元穴。阴虚多用针法,阳虚多用灸法。
    食疗:
    (1)嫩光鸡1只(乌骨鸡更佳),加黄芪20克。
    西洋参3克、百部10克、冬笋片30克、熟火腿3片,文火炖2小时后食用。
    (2)光鸭1只,冬虫夏草10克,装入鸭腹,加调料蒸2小时取出食用。
    (3)活甲鱼  1只(约  500克),加调料,清蒸至烂熟后食用。
    (4)百合20克、麦冬10克、百部10克,共煎取汁,与粳米100克一起煮粥食用。
    合理选用抗痨西药,保证有充分的剂量和足够的疗程。
    如出现肠梗阻、急性穿孔、肠道大出血不止等并发症,可考虑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重视休息疗养,配合食疗、体疗,加强摄生,戒酒色,节起居.息妄想,适寒温,方能提高疗效。
    2.应注意各种营养的补充,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的供应。久病体虚患者更应进食滋补类食品。控制脂肪的摄取。忌温热辛燥、香燥的饮食,如辣椒、生姜、羊肉等,亦忌烟酒。
    3  预后与治疗的迟早和治疗方案正确与否有密切关系。
[医药网整理,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 糖酒招商网 - Toocle.com
© 医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