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企业大全 医药站点 产品供求 医药搜索 医药研发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治未病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中医内科
 呼吸系统
 常见症状
 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血液系统
 内分泌系统
 神经及精神系统
 结缔组织疾病
 新陈代谢疾病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血液系统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收藏

    【概述】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或见齿龈出血、鼻衄及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本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两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发病突然,有畏寒,发热,继之皮肤和黏膜出现紫癫,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骨髓中无血小板形成;慢性型多见于成年人,尤以成年妇女多见,缓解和发作交替出现,出现症状较轻,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中血小板形成减少。本病能及时诊治测预后良好。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血证”、“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理】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常为外感热毒或内生邪热,壅遏脉络,迫血妄行,而致血溢肌肤;或饮食劳倦,损伤心脾,气虚不能摄血所致。
    病理变化为外感热毒,内伏营血,络脉所伤,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或热邪传里,胃热熏蒸,以及过食辛辣酒浆,致胃中伏热,热邪扰动阴血,血液溢于肌肤,故发病急,皮肤、黏膜广泛出血。亦可由劳倦内伤,反复出血,损伤心脾,气随血耗,血失统摄测溢于络脉之外;阴虚火旺,阴虚则络脉失养,火旺则脉络受伤,虚火内动,扰乱营血,血随火动,离经妄行,致血溢脉外,一般出血较轻,除皮肤、黏膜出血外,无广泛性出血。

    【诊断要点】
    1.急性型起病急骤,出血症状严重,多见于儿童。慢性型起病缓慢,亦有明显出血倾向。
    2.血液检查  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凝血时间正常。
    3.骨髓象  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4.血小板表面IgG、IgM或补体增高。

    【辩证分型】
    1.血热妄行症状:皮肤出现紫色瘀点或瘀斑,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发热,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多见于本病早期或急性型。
    证候分析:热毒内伏营血,化火动血,灼伤络脉,迫血妄行,溢出常道,故出现皮肤紫癜,或伴其他血证;热毒乃火热之邪,内热郁蒸,故发热;热盛伤津,故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实热之征象。
    2.阴虚火旺症状:紫癜较多,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舌质红绛,少苦,脉细数。多见于本病慢性型。
    证候分析:阴虚火旺,虚火伤及脉络,血溢脉外,故见皮肤紫癜,或他处出血,如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等;虚火上炎,故颧红潮热;虚火扰心,则心烦;
    阴伤津亏,故口渴;阴火迫津外泄故盗汗;舌红绛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
    3.气不摄血症状:久病不愈,反复出现紫癜,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胖,脉细弱。多见于本病慢性型。
    证候分析:久病不愈,脾气亏虚,失于统摄,血不循经,故反复出现紫癫;气血亏耗,则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故食欲不振;舌淡胖,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

    【分型治疗】
    1.血热妄行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营汤合十灰散加减。
    犀角尖3克生地30克玄参15克竹叶心12克麦冬15克丹参30克黄连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蓟15克小蓟15克荷叶6克侧柏叶12克白茅根30克茜草根15克棕榈皮12克丹皮15克随症加减:高热,出血广泛严重者,加生石膏30克、龙胆草9克、紫草9克,以泻火清热;腹痛、便血者,加白芍12克、甘草9克、五灵脂9克(包煎)、蒲黄9克、木香6克、地偷12克,以缓急止痛,活血理气止血。
    2.阴虚火旺治则: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为主。
    茜草根15克黄芩9克阿胶9克侧柏叶12克生地15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潮热盗汗明显者,加玄参12克、龟版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以加强滋阴之力。
    3.气不摄血治则: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党参12克木香6克远志3克酸枣仁9克龙眼肉9克炙甘草6克棕榈炭9克仙鹤草30克大枣7枚随症加减:肾虚腰膝酸软,遗精阳痿或月经不调者,加山茱萸  9克、菟丝子  12克、川断  12克、鹿角胶9克,以补肾填精。

    【中成药】
    1.复方胎盘片  每次4片,每日3次。
    2.归脾丸  每次10粒,每日3次。

    【简便方】
    1.生石膏30克、黄柏15克、五倍子15克、儿茶6克,浓煎漱口,每日5~10分钟。适用于紫癜兼齿衄较甚者。

    2.大枣50个、白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1次,分3次服汤食枣。适用于本病慢性型。

    【其它疗法】
    食疗法:
    (1)藕枣胶:大枣4份、藕节1份、冰糖适量,加水煮至黏胶状,每天服适量大枣,可补血止血。
    (2)茅根饮:白茅根15克、花生衣30克、白糖适量,煎汤代茶,功能凉血止血。

    【注意事项】
    1.要及时明确诊断,对症治疗,防止内脏出血,危及生命。
    2.本病急性型以西医治疗为主,慢性型可配合中医治疗,能提高疗效。
    3.饮食当以新鲜蔬菜、水果及营养消化食物为主,忌辛辣刺激食物。
[医药网整理,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 糖酒招商网 - Toocle.com
© 医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