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养生类 健康图书良莠不齐,让人眼花缭乱,无从读起,究竟该信谁的?谁的才更科学?对此,老百姓只有听专家的,看哪位专家的名气大、学术地位高,就信他的,就读他的书。然而,专家讲的是否都是正确的呢?前几年,北京 名医洪昭光的多种健康图书曾轰动一时,对健康养生知识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洪昭光的“健康圣经”是否完美无瑕,是否真能引领大家在他的健康快车上健康生活?
最近,上海 中医药大学教授潘朝曦著书《洪昭光“健康圣经”大颠覆》,对洪昭光的“养生理论”提出了质疑。潘朝曦运用翔实的资料和大量的例证,论证了洪昭光“健康圣经”中存在的大量养生谬误,同时提出了他的养生解决方案。
潘朝曦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术不怕争鸣,真理愈辩愈明。如果洪昭光教授提出辩驳,大家完全可以商讨。希望通过这种学术交流和争鸣,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完美、更科学的养生健康知识。
下面选录潘朝曦对洪昭光最著名的两个健康观点的“争鸣”,供大家了解和研究。
洪昭光教授的健康箴言中,还有“起床三个半分钟”、“ 运动三个半小时”。为引述简便,我把它名之为“洪氏三三制”。
“洪氏三三制”按洪教授自己的解释。所谓“起床三个半分钟”,是要人们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坐起后坐半分钟,两条腿垂在床沿上再等半分钟;所谓“ 运动三个半小时”是要人们早上起来活动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晚上至7时慢步行走半小时。这种“三三制”是否科学合理呢?
“起床三个半分钟”立论依据何在?
我先说第一个“三”。洪教授把它说得很玄乎:“记住‘三个半分钟’这一句话,不花一分钱,可以避免死亡多少人啊!”他说:“很多人白天好好的,没事,昨晚死了。”就是因为“夜里起床上厕所太快了,突然一起床。唉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天旋地转摔倒,有的颅骨摔坏了,有的 心脏骤停”(见洪昭光著《新概念健康手册》)。
这里先说白天好好的,夜间突然死亡。这在医学上称为猝死。引起猝死的原因很多,并不仅仅是体位性低血压,其常见原因在 心脏病方面,有冠心病及其心肌梗死、心室纤颤、心肌病等;此外,还有滥用药物中毒、药物过敏、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或暴怒、恐惧、大喜、大悲等。
上述诸多原因引起的猝死,从医学上讲均非做到洪氏第一个“三”所能避免的,这是医学常识。换句话说,很多人白天好好的,夜晚死了,不是仅仅因为起床太快,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防止的办法要对因而定。再谈体位性低血压,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按有关著作上讲,是指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的低血压;通常诊断 标准是指由卧位突然转为立位后收缩压较平卧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由于直立时血压降低,血液不能有效灌注于脑,因而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昏花、头昏或晕厥。此病多见于老年人,75岁以上 老人发病较高。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位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内的压力感受器失灵,从而不能有效激活自主神经反射系统而调整血压。
导致血压调节“失灵”的原因又有很多。第一,因长期 高血压不仅损害了压力感受器的敏感度,还影响了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其次为药物,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有如下几类:1、抗 高血压药,以胍乙啶和神经节阻断药最常见,其他还有肼苯哒嗪和帕吉林等;2、镇静安眠药如氯丙嗪等,氯丙嗪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3、抗肾上腺素药如妥拉唑啉、酚妥拉明等。这类药能阻断体内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的作用,从而使血压下降;4、血管扩张药,如冠心病病人常用的硝酸甘油等,这类药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而致血压下降;5、利尿药。
鉴于上述原因,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就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对应措施。例如,某些病易继发体位性低血压就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某些药物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使用时就应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或干脆不用,以防药物的副作用发生。
对一些 老人,要经常测量不同体位时血压变化,发现体位性低血压苗头,就应早治早防;对于使用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药物的人,更应密切观察,提高警惕。按照当代一些学术专著的意见,对于这类“易发”人群不是仅做到“三个半分钟”就能解决问题的,更应禁止夜间起身大、小便。不仅如此,对于这些人,特别是使用上述药物或有易继发诱因者,起床醒后不是躺半分钟,有的要躺一至两个小时,同时还要做些轻微的四肢活动,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直至血压回升才行。体位性低血压不宜坐着,或垂足坐在床沿上,这样由于重力作用更不利于血压恢复。
体位性低血压除病因治疗外,还应注意合理 饮食,避免过饱或过饥,不饮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病状明显者,有学者建议,要让病人穿弹力长袜,用紧身腰带。我的意见是,病人还可尽早用中药调治。
由上可知,体位性低血压病因复杂,有时会发生严重后果,必须对病因认真防治,绝不是做到“三个半分钟”就能解决问题的,否则极易误事而致丧命,事实也的确如此。总之,医理、 文献和实践均证明,“三个半分钟”论既欠科学,又不能解决问题。
“运动三个半小时”科学合理吗?
再说三个半小时。对于洪教授的三个半小时之说,我总的感觉是太机械。如“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是否不分老少、强弱,早上皆运动半小时。
我认为:体弱者恐怕不能坚持半小时,有的体弱者或患病者,甚至不宜运动者。所以统一去运动半小时,不仅武断,更欠科学。而年轻者、身体适宜者,有的运动要超过半小时。晚上慢步行走亦如此。至于午睡,这也要灵活看。很多国家的人是没有午睡习惯的,我国应酌情依人而定,不宜强作规定;如就季节而言,夏令夜短眠迟,宜午睡以补足睡眠,冬令夜长眠足不午睡也行。
又如就作息时间而言,晚上下班迟或夜间工作者,宜午睡补充。夜晚睡眠欠佳者,也宜用午睡补充。有的人午睡后夜晚反而不易入睡,洪教授不是说“老年人晚上睡得香,可减少心肌梗死、 高血压发病率”(见洪昭光著《新概念健康手册》)吗?而这种人还宜午睡吗?
我认为:就人的生命规律而言,成人睡眠每天8小时左右,老人可能短些,总之睡眠以充足为宜; 中医又言“久卧伤气”,可见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对人的健康均是有害的。此外,有关午睡,2007年4月12日《生活与健康》载文是这样说的“据有关研究认为,年龄在64岁以上,且体重超过 标准体重20%以上的人、血压过低的人、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的人,特别是因脑血管变窄而出现头昏、头晕的人不宜午睡。这是因为,睡眠时心率相对缓慢、脑血流量减少,容易使人出现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造成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发其他 疾病。”
对这一观点,我十分赞同。就是说,是否应该午睡,应因人因时而异,糊里糊涂,统一规定,人人都去午睡半小时,恐怕有的人真会睡出大问题。鉴于上述,“洪氏三三制”的规定,还算科学合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