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 疾病之一。据调查显示,头痛、牙痛、肌肉和关节痛是我国居民最常经历的疼痛,其次为受 运动损伤导致的疼痛和 女性痛经。其中,不同年龄段头痛发生比例都超过了半数;30岁以下以及30~45岁人群头痛发生率都超过70%;肌肉关节痛和牙痛常发生于45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超过66%。
国际上已将疼痛列为继血压、体温、呼吸、脉搏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如何管理疼痛,使患者过上更舒适的生活?美国疼痛学会近日发现,一种被称作“康复训练营”的疼痛疗法,可使很多深受疼痛折磨的患者病情好转。而业内人士表示,在我国,目前能实施此种疗法的康复训练师相当缺乏。
康复训练减轻疼痛
疼痛对身体的危害巨大,长期疼痛不仅使免疫系统发生紊乱,抵抗力下降,其他各系统功能失调,如失眠、乏力、食欲不振、便秘等,还会使人不得不放弃工作、社交、娱乐活动,产生精神和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等,也同样会使家人感到痛苦,生活质量降低。
美国《外科档案》杂志近日报道,身上某处受伤后,尽管伤口愈合得很快,但疼痛感仍会困扰许多人。科学家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人受外伤1年后,仍然常常感到疼痛。外伤疼痛比内脏、关节等部位受伤康复后,疼痛持续的时间更长。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弗雷德里克•里瓦拉博士领导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对美国14个州3047名18~84岁的意外受伤者进行了跟踪调查。这些人曾因车祸等事故而导致头部、四肢、胸或腹部受伤,经过治疗后基本痊愈。但调查显示,1年后,63%的人仍时常感到受过伤的部位疼痛难忍,而表示内脏、关节等部位仍有疼痛感的人不足二成。
美国疼痛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威尔•罗韦表示,人一旦受伤被送往 医院,治疗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内脏、骨骼和组织受损情况,外伤疼痛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治疗过程中的“次要问题”。因此,很多情况下,伤口愈合了,而疼痛感却会持续很长时间。
慢性疼痛的危害还不止于此。美国广播公司3月16日公布了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慢性疼痛还会影响大脑的正常休息,扰乱大脑部分系统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干扰人的判断能力,以及影响人的情绪变化。
那么如何有效地缓解和治疗慢性病带来的痛苦呢?西北大学医学院组织的芝加哥研究小组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研究小组的专家们分别从生理、 心理和社交三个方面展开治疗计划,成立了专门针对患者慢性疼痛的“康复训练营”,治疗的初衷旨在减少疼痛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疼痛训练的周期通常为4周。加入训练营后,从周一到周五,患者要以全新的方式进行伸展锻炼。这期间,医生、理疗师、生物反馈治疗师、临床 心理学家和 运动专家都会给患者必要的指导,如在 心理压力、睡眠问题和用药方面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患者还有机会和其他病人一起交流,互相借鉴。这个训练营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综合各领域专家的意见,给患者提供综合的建议和方案,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折磨。
2005年,美国人用于治疗背痛、颈痛的医药费就高达200亿美元,而看病的费用更是达到了310亿美元。颈椎疼痛的治疗费用比1997年增加了65%,但是患者反映的效果并不理想。美国安泰保险公司的一位官员指出,尽管加入这个训练营的费用不低(2万美元左右),但是它的疗法胜于一味的检查和用药,更能有效地让患者在 运动、娱乐中减少疼痛、缓解压力。
我国康复治疗师缺乏
在我国,有没有如同“康复训练营”这样帮助患者治疗疼痛的相似机构?
“在我国二级以上的许多 医院,现在都成立有疼痛科,我们也可以为患者的各种疼痛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但苦于人员上不够完善。”广州市东方 医院疼痛康复科丁医生说。
他告诉记者,医生和理疗师医院都可以培训,但如生物治疗反馈师,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需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现代生理科学 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 健康的新型治疗方法。由于此疗法训练目的明确、直观有效、指标精确,因而求治者无任何痛苦和副作用,生物治疗反馈师则是此疗法的具体执行者。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康复训练中的康复治疗师,和医院的医生是有区别的。康复治疗师就是在康复医疗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促进其康复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属于医学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 人才,不属于医生范畴。
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包括: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作业能力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功能训练、作业治疗的康复治疗计划。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使用身体运动和各种物理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神经肌肉和骨关节运动功能的治疗训练,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用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手工艺治疗、认知训练等作业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细致功能、认知功能、家居及社会生活能力等的治疗训练,以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康复治疗师在患者的整个疼痛康复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康复治疗师,就没有康复治疗,没有康复治疗,就不可能有患者尽快的、充分的康复,更谈不上“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的康复目的。
康复治疗师通常要求具备大学康复治疗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人体解剖学、运动学、生理学、人类生长与发育等学科的知识。并具有与康复治疗有关的神经科、骨科的一些 疾病的临床基本知识和 中医理论的基础知识,能够系统和深入地掌握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近20年来,康复学科在我国迅速发展,对伤病残疾、慢性疼痛患者的康复治疗服务正在我国各地逐渐普及,而患者的身心功能康复需要有大批康复治疗技术人员。
据最近所做的一项 人才需求预测研究,我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量至2005年约为4万人,至2010年约为6万人,而现在我国仅有5000多名经过系统训练的康复治疗师,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医疗实际的需要。目前在很多医院,包括建设“无痛医院”的医疗机构,通常都是麻醉医生在做着为病人缓解慢性疼痛的工作。麻醉医生身兼多职且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慢性疼痛患者的需求。
业内专家认为,别国成功的经验,我们不一定照搬,而应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把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计划。而我们现阶段对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应在康复治疗技术上提倡一专多能,既会物理治疗,又会作业治疗,也能做一点语言治疗和心理治疗。但应有一专,要么专在物理治疗上,要么专在作业治疗上。“由这样的 人才结合心理专家、运动专家成立的康复机构,专门为慢性疼痛患者服务,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某康复机构负责人白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