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骨软骨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常见肿瘤,家长不必恐慌。先让我们看看骨软骨瘤有哪些特征?骨软骨瘤最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特别是膝关节周围和肱骨近端。在关节附近发现包块,常存在较长时间,没有任何症状。有些包块伴有的疼痛,往往是由于包块突起部位的反复损伤、局部肌肉和血管神经束的压迫所致。骨软骨瘤表现为骨表面的突起,覆盖一层软骨帽,由于透明软骨帽的软骨内成骨作用,肿瘤不断增大。单发的骨软骨瘤没有明确的遗传规律,而多发的骨软骨瘤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该倾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约有一半可产生多发性骨软骨瘤。这种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年龄超过30岁后有可能增加继发骨软骨肉瘤的可能性,而继发性骨软骨肉瘤在儿童期是相当罕见的。该肿瘤诊断上并不困难,除临床检查,多凭X线就可以做出诊断,但也需要与儿童生长发育期常见的骨骼变异或其他异常相鉴别。
骨软骨瘤可以持续生长直到骨骼发育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恶性变。在儿童,骨软骨瘤发生恶变的病例非常罕见,在成人,恶性变也不多见。无症状的骨软骨瘤是不需要手术切除的。手术切除只适应于肿瘤引发了疼痛、肿瘤挤压了血管神经或者影响了关节活动。有时候,青少年骨软骨瘤患者可能感到不美观,要求手术切除,肿瘤较疤痕更难以接受。但手术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一是手术可能伤及生长板,影响肢体的生长发育,一是肿瘤切除后容易复发。有报道显示,生长在肩胛骨、骨盆和股骨近端的骨软骨瘤,特别是切除后复发的骨软骨瘤更容易发生恶性变。所以,除了医生在操作技术上注意肿瘤的完整切除,防止复发,手术切除骨软骨瘤的年龄也应尽量延后,降低生长板受损伤的风险。
(作者为新华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医师)
畸胎瘤80%为良性
儿童期的畸胎瘤在儿童各类肿瘤发病中占到第6位。由于其组织成分复杂、瘤体巨大而经常被各种报刊报道。畸胎瘤是一种生殖细胞来源的肿瘤,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异常增生、集聚形成的肿瘤。因为生殖细胞中含有人体的各种组织成分,所以畸胎瘤里会有毛发、油脂、皮肤、 牙齿、骨、肌肉等各种组织。畸胎瘤除好发于男孩的睪丸和女孩的卵巢外,也会长在脑内、纵膈、后腹腔等其他地方。畸胎瘤依据成熟程度可以分为良性及恶性,其中良性畸胎瘤占80%。
生长于睾丸的畸胎瘤首先是在阴囊摸到肿块而发现。腹腔内的畸胎瘤比较不容易发现,往往由于肿瘤生长成巨大的肿块后被发现,一部分会由于肿瘤扭转而发生腹痛或压迫直肠、膀胱引起大小便困难时才发现。脑部的畸胎瘤会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畸胎瘤的诊断有时通过普通X线检查就可以得出初步的结果。现在通过CT和磁共振的检查可以得到明确的诊断。畸胎瘤会分泌一些特殊的胎儿蛋白(甲胎蛋白)和绒毛膜性腺激素,利用这些蛋白和激素我们可以通过抽血检查对畸胎瘤进行诊断和手术后的随访检测。
一旦发现生了畸胎瘤,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良性畸胎瘤通常手术切除即可痊愈。恶性畸胎瘤如果无法完全手术切除,有些可能需加上化疗后再进行手术切除。因为极少数的良性畸胎瘤可能于日后发生恶变,所以畸胎瘤的质量应该尽早进行。
部分畸胎瘤治疗后容易复发,所以手术后的随访十分重要。手术切除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测定血液中的甲胎蛋白或绒毛膜性腺激素来检测肿瘤是否复发,也可以进行B超检查了解是否有肿块出现。
(作者为新华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
小儿头围与脑发育密切相关,反映脑容量,由于胎儿期脑发育居领先地位,故头围相对较大。但头围与智力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越大越好,宝宝头围过大,脑积水、脑部肿瘤、脑炎等疾病病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虽然这还要结合宝宝的其他异常反应,如烦躁、哭闹等,并进行辅助性检查后才能确诊,但宝宝的头围过大确实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小儿脑肿瘤的症状最常以颅内压力升高来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而位于脑中线部位的脑肿瘤由于阻断脑脊液循环通路,会继发脑积水,从而加重颅高压。由于 婴儿时期囟门未闭合,颅缝尚未完全融合,颅腔还有一定的扩展余地,因此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不十分明显, 婴儿不会述头痛,主要表现前囟饱满、颅缝开裂、头围增大和头颅破壶音,在早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头围增大。
小儿脑瘤易被误诊,早期难以和先天性脑积水、胃肠道疾病、脑膜炎等鉴别。家长应定期参加儿保检查,学会识别婴儿脑瘤的一些表现,如头颅过快增长、呕吐、头痛、抽搐、眼斜或者眼球不能上视、身材矮小或肥胖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类似这些症状,不能确定是其他疾病引起,应及时到三级医院的小儿神经外科进行检查,判断是否患有脑瘤。
(作者为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