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9月1日讯 悠长的假期结束了,新的学年开始了,学生们又背起了书包。走进学校的大门。被孩子“纠缠”了一个假期的家长们刚想放松一下心情,还不容他们有喘息机会,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不少孩子出现了情绪低落、焦虑、上课犯困等不良现象,更有甚者表现出头晕、腹痛、小便失禁、厌学等现象。家长们在寻因无果的情况下,不禁要问:孩子们这是怎么啦?
心理专家提醒您,要小心哦。“开学综合症”来了。
一、开学综合症概述
这些出现在假期结束之后开学之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开学综合症”。又叫“开学恐惧症”。总结起来,“开学综合症”有多种表现形式,生理上多表现为:失眠、嗜睡及一些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痛、小便失禁、疲倦、食欲不振等;在心理上则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医生认为这些表现都是人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些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而造成的,并会持续一段时间。
“开学恐惧症”有五种易发学生群,即心理素质低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的学生以及一些过于追求完美学业的优秀生。而易出现“开学综合症”的学生大部分曾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有过挫折经历。
二、“开学综合症”的成因分析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得“开学恐惧症”一方面与学生年龄小,适应、转换能力差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的缺失。笔者试从以下原因进行探析:
(一)学期制度的不合理
我国学校现行的学期制度安排不够合理。一学年中有上、下两个学期和寒假、暑假两个假期,每个学期长达四五个月,假期长达一两个月。上学期间学生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到了假期却又缺少组织性,假期既长又非常轻松。过于“放松”的假期生活与过度“紧张”的学习节律落差太大,这样一紧一松,缺少缓解与过渡,人在生理上因过于快速的改变而不容易适应,心理上也难以接受,待假期结束时,想收心回到学习上是十分困难的,从而出现一些不适症状。相比之下,西方一些国家在假期安排上要相对科学。比如,德国大中小学的假期也大约有150天,但他们分散为寒、暑、春假,另外有繁多的周末、节日假。这样平时的学习就不会过于紧张。平缓了假期与非假期之间的过渡,人的心理及生理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刺激,也就降低或避免了“开学综合症”的出现。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功利型教育文化背景的影响
我们当前的教育常常与升学、 就业、待遇、成功、荣耀等功利型目的连在一起,这使得其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初衷相背而驰,教育效能也就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教育模式,中小学生过早地承担起了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功利”期待。学生面临着诸多“额外”的课业压力,心理压力极大。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缺失
我国学校心理服务方面目前还几乎是空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教育服务体系。现在的与心理服务有关的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等概念大都引自外国,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严重的概念模糊问题。实践中,学校心理教育服务更处于较为混乱的萌芽状态,没有明确的服务目标与内容。在学校中所做的许多心理测验多是盲目的,甚至目的仅是为了搜集研究数据、写论文,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再就是没有明确的服务人员审定 标准。心理学服务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只是上了几天短训班,有的甚至未经任何培训,这种水平无法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地分析指导。
(四)不良家庭生活方式与不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影响
学生在假期中的生活极不规律,学习与休闲活动没有一个合理的计划。每天做了有限的作业后所剩余的时间几乎全部被看电视、玩游戏、不规则的睡眠及大量的零食所充斥,这些假期中舒适无度的生活方式会使孩子留恋,也就会对开学后要面对的紧张的学习生活忧心忡忡,于无意中产生了抵触情绪,产生害怕开学的心理。
(五)学生个体原因
中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没有成熟,适应和自控能力差,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如心态转换不及时就会无法适应:有的学生会担忧开学后与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名目众多的考试也会使一些孩子对将要来临的学习生活产生恐惧心理。以上这些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重叠交织在一起。成为“开学综合症”推波助澜的源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表现症状,它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开学综合症”,而是一种故意行为。一些学生由于假期生活过于放松自由,对于开学。企图逃避,以假装有病来回避要面对的学校生活。这是一种故意的行为,这一表现是有别于“开学综合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