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 > 健康家园 > 健康导航/健康用药

临床中药用量该如何确定


www.PharmNet.com.cn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日期: 2008-11-13

同仁堂药业
    剂量,事关中医疗效,然而剂量,又是中医的不传之秘。近年来,当大多数临床中医师还在四平八稳地开着剂量在10-15g间游移的“调理方”时,有这么一群中医师,或名老中医,或民间草根,或大学教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剂量”。山西李可用200g附子治心衰传为佳话,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仝小林以60g黄连、60g石膏有效降糖,京城名医张炳厚用100g黄芪治疗眼睑下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小儿病同成人药量,屡屡显效……
 
    这些敢于突破《药典》、不走常规路线的中医人,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确确实实的疗效给了他们十足“底气”。当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这种用法日趋普遍,人们不禁思考:相比“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原旨,现在临床普遍的小剂量、多味药的处方,是否过于平庸和求全?对当今大剂量用药屡起沉疴的现象,我们该怎样理解和看待?
 
    仅仅把大剂量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吗?还是寻根溯源,回归本意,将教科书的“经方一两折合3g”更改为10g或15g,普遍加大经方剂量?或者从实验角度出发,研究其量效关系,以求科学证据?11月5日,在中医杂志社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管理处主办的“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应用研讨会”上,十几位中医临床、中药、文献等领域专家,围绕这一话题,讨论得如火如荼。
 
    临床中药用量是否要限定
 
    中医人都知道“用药如用兵”,中药剂量这几两几钱的差异是最有讲究的。然而一项调查发现,某医院的千份处方平均用药18种,剂量都在5g~15g之间,频率最高的是10g,从未出现4g、7g、13g等剂量。
 
    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说,从中医文献看,明代以前的方剂用量基本和仲景原方相同,而明清以后的剂量,就基本同现在了。经方剂量后世究竟折算多少,从3g到16g,多种意见始终没有统一。而通行的教材,则采取“古之一两即现之一钱”,三两折合9g的做法,为了方便,临床开方常用10g。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药研究所肖小河认为这种现象原因有三:一是医生不敢超越《药典》,怕担负法律责任;二是沙锅容积有限,中药煎煮需加10倍的水,而处方通常在10味以上,这限制了每味药量都不可能太多。三是中庸和谐思想,使药量不会过于峻猛。但是,“这种用量,几乎是忽视了中药的量效关系。”
 
    肖小河提出,加大中药剂量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从药材角度看,中药也存在耐药性问题,何况由于盲目引种,中药材的道地性减弱;传统文献中,补阳还五汤等大剂量应用屡见不鲜;清末的“火神派”也重用附子、干姜上百克治疗危重急症;从有效成分分析,如青蒿素治疗疟疾需口服1g有效,按0.5%的含量分析需用药材200g,远超过药典规定的9g,此外当代中医的大剂量用药经验等,都证明“加大中药用量可能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举措”。
 
    他建议,中医临床处方尽可能“味少而剂重”,这样既可以“药专而力宏”地针对性治疗疾病,也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新药开发和基础研究。
 
    新版《药典》将重新考虑中药用量规定
 
    临床用药之所以大剂量见效,这可能是饮片问题导致的。著名中药专家金世元和中药炮制专家王孝涛,都表达了上述观点。王孝涛说,在药市有一些个人私设药材加工区,违规加工饮片,以图低价出售。“药行里的药材是分一、二、三等的,但患者拿着处方到药房抓药,能得到什么质量的饮片,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金世元对中药深有研究。他说历史上附子主产区在四川绵阳的江油地区,修根、浸泡卤水、切片等各种工序,都很有讲究。但现在湖北、河南、山东等地都生产附子,“市场上已经没有真正的川乌了”,伪品、劣品很多。
 
    附子、细辛、乌头等有毒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其用量有所规定,然而为了提高疗效,临床医家不得不屡破禁规。
 
    张炳厚是北京中医医院有30多年临床经验的老专家,他临床用药,常围绕主症,加大经方的君药剂量,即使是麻黄、细辛等中药。他认为不论文献记载还是口头相传,还没听说过这方面不良反应
 
    当然,中药剂量绝不是越大越有效,首先必须保证安全。比如大黄,既可治疗肝炎,又有肝毒性。然而有意思的是,一项关于大黄的量-效/毒关系研究发现,肝损伤模型动物对大黄的耐受量比正常动物更大,二者竟相差8倍。这似乎为患病情况下,大剂量有针对性地使用有毒中药提供依据。
 
    因剂量限制而备受诟病的《药典》,是怎样制定的呢?全国政协委员周超凡既是当年药典的制定人,也是较早认识到剂量问题的呼吁者。他说,1975年参与制定《药典》的医生以浙江、江苏等地的南方医生居多,北方医生一般用量较大,但参与的很少。后来他发现了剂量规定不符合临床应用,就多次呼吁修改,“但一下子改动过大,不好办。”
 
    在会上,周超凡传递了一个积极信息,在2010版《药典》中,将取消“用量用法”等标准,而是收录到“临床用药须知”里,仅供临床医生参考而不作为硬性规定,这将把医生从中药传统剂量的局限和束缚中解脱出来。
 
    大剂量是对付疑难重病的“利刃”
 
    老中医李可曾说过,“《伤寒论》就像一位勇猛的将军,但是现在这个将军没有了刀和剑。剂量就是《伤寒论》的刀剑。”因为把握了这看似超越常规、实则准确的方剂用量,李可拾起“被缴的武器”,屡建奇功。
 
    仲景经方一两到底重多少,一直是个“历史谜团”,从古至今有几十种纷繁复杂的考证结果。从李时珍书写《本草纲目》的明代起,因为度量衡的变化,人们看不真,拿不准,药方剂量开始锐减。近年对此问题的关注,则是1983年柯雪帆“一两约为15.625g”的说法引发的。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是此结论的拥趸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则认为一两约为10g,这些观点都远大于通行3g的折合标准。
 
    经方的特点之一,就是药少力雄。仝小林做了统计,《伤寒论》中4味药以下的方子占一半,8味药以下的方子占到九成。因此虽然单味药加大了剂量,方子总量并不大。他认为,将《伤寒论》的一两折合为15.625g以后,临床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时,常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他讲述了大剂量葛根汤治疗斜颈、大黄黄连泻心汤降糖、大剂量附子治疗胃瘫等病例。“小病小调理,这无可厚非。但在解决疑难急症,拿不下来的时候,大剂量是个途径。”
 
    伤寒学者聂惠民对此表示谨慎态度,她强调“不能光说量,剂量间的配比关系更重要”。临床要取效,关键是辨证准确,用药剂量要随着地区、季节、人群灵活掌握,绝不是药量越大,效果越好。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经方使用大剂量表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现代和东汉仲景时期人的体质有很大不同,无论体力还是对寒暑的调节耐受能力都有所减弱,古人可能适用大剂量,但今天城市人的体质恐怕难以承受。此外,这对于国内有限的中药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本次研讨会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仲景论坛”的内容之一。该院副院长刘保延认为,药量对于中医临床疗效非常重要,可以考虑作为一个学术问题专门研究。
 
    采访手记
 
    经方剂量的话题,其实业内已经讨论了20多年。主要围绕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从3g到16g有数十种不同观点。之所以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近年来,在大剂量用药方面,一些专家积累了有益的临床经验,而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功案例,都是冒着超越《药典》规定的风险。为了寻求理论支持,他们找到了经方一两相当15g的证据,提出如今药材的有效成分降低、药专方能力宏等根据。然而与此同时,业内也不乏反对大剂量用药的呼声,时代变迁,人的体质也发生诸多变化,药材资源又如此紧缺,大剂量经方真的适合今天的中国人吗?
 
    可喜的是,最近传来将要开展中药量-效评价关系研究的消息,虽然这项研究注定要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希望,它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科学证据,给这项讨论画上圆满句点。(记者马 骏)
打印】 【关闭】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健康推荐
·急诊专家提醒:中暑急救,...
·家长注意!孩子睡觉盖太多...
·广东疾控:基孔肯雅热可防...
·暑期就诊高峰背后:运动不...
·热射病有何症状?如何预防...
·“小”蚊虫带来“大”麻烦...
·专家紧急提醒!小心呼吸道...
·夏季如何预防空调病?专家...
·“三伏贴”究竟应该怎么贴...
开心一笑
·
量血压时常做这6件事?...
·
望梅止渴也能够引发肝脏...
·
女人绝经居然有好处 这3...
·
玩拼图、听音乐!11个习...
·
专家:减重手术效果好 ...
·
重视糖尿病前期, 莫让...
·
肝病新药!吉利德口服FX...
·
营养师的“双11”囤食清...
·
得了肾病综合征竟然是脚...
健康测试
 心理年龄测试  精神状态测试
 老人心理健康  紧张状况自测
体形
测试
体重:
公斤
身高:
标准
体重
食物
热量
五谷类,豆类 蔬菜类
水果类 肉类 蛋类 水产类
油脂类 奶类 糕点小吃
饮料类 糖类 茵藻类 全部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造血系统 心血管系统 皮肤科
神经及精神难病 儿科 五官科
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 外科
结缔组织及免疫性难病 妇科

鼻咽癌 慢性咽炎 复发性口疮
白血病 慢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 高脂血症 骨质增生症
白癜风 白塞氏病 红斑性狼疮
脑积水 智力低下 脊髓灰质炎
脊髓炎 震颤麻痹 坐骨神经痛
肥胖症 高血压 胃下垂 胃癌
白内障 青光眼 荨麻疹 斑秃
硬皮病 酒渣鼻 银屑病 湿疹
艾滋病 尿崩症 尿石病 遗尿
习惯性流产 乳腺增生病 不孕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 中风
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白细胞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精液异常症 阳痿  ……更多
  站内支持: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使用帮助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纺织网 - 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农业网 - 蔬菜网
浙江都市网 - 医疗器械网 - 红娘网 - China Medical Device - 糖酒招商网 - 卫浴网 - Toocle.com - ChinaChemNet - 医药招商 - 医药招商网
© 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