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上海羽博会人山人海生意爆棚
没学好“气象经济学”的厂家,望着卖空掉了货架,只好眼睁睁看
着到手的生意让给别人
10万人流,几千件日销量,开到了第20届的上海两大羽博会在去年
末的双休日真正“火”了一把!突如其来的寒冬,点“旺”了沪上的羽
绒服市场。
“今朝我一天只吃了几块饼干,拿衣服拿得手都裂开了!”在上海
市工人文化宫第20届上海羽博会现场,几乎每遇到一位营业员都能听到
这样“抱怨”。不少市民早上8点半就顶着寒风来赶开门,这着实出乎
销售人员预料,整个白天“人山人海连脚都插不进!”虽然已临近晚上
7点,仍陆续有顾客乘兴而来,试衣、付款,生意一派红火景象。据展
会组织者粗略统计,双休日每天都能创纪录地卖出四五千件(条)羽绒
服装,单单护膝、护肩、羽绒鞋等价值十几元到几十元的小件产品营业
额就近万元。虽然有45个品牌争奇斗艳,但各家销路都普遍良好,不仅
许多厂商把去年因“暖冬”而积压的库存一销而空,而且断色、断码的
情况也屡见不鲜。几街之隔的惠罗羽博会同样宾客盈门,日销售额比前
几周上涨了30%至50%。羽博会的规模效应不可低估,而在南京路步行
街的各大商厦,各色羽绒服同样是热销主角,某休闲品牌虽然今冬仅推
出2款羽绒服,但一天仍卖掉了70余件,一进店门就听到销售小姐不住
地向顾客解释:“对不起,您如果实在想要只好等总部下一批发货了!”
申城羽绒服购销两旺,不能不说是寒冬帮了大忙,即便两大羽博会
近期都没有促销打折活动,但遭遇寒冬的上海人,掏钱添衣还是很“爽
气”。上海羽博会展商多了、网点密了,并现场分发羽绒选购手册。与
百姓贴得更近。惠罗羽博会则特设了老人和儿童专柜,以“专”和“特”作为努力方向。然而,仔细观察能发现,虽然声名远扬,但羽博会的消费主力仍当属中老年人。“偶尔我也看到了点新花样,像那种中式小棉袄之类的,但整体式样还是有点单调,购物环境也不太好,所以可能不太对年轻人胃口吧”,和同学结伴而来的黄慧小姐虽然对暖和的羽绒鞋颇为心动,但单色的鞋面怎么看都有些单调,因此她决定“看看再说”。黄小姐的一席话恰恰代表了大部分年轻人对羽博会的总体印象。纵观市场需求,羽绒服要真正点燃市民消费热情,看来还得走“时装化”路线,这也是赢得青年消费市场的关键所在。此外,如何对市场走向做出预测也是值得厂商好好想一想的问题。
比起滞销愁清仓,脱销固然令人“笑不动”,但由于商品没及时到
位,不少知名品牌的营业员都为放弃了大好商机而深感惋惜。“我们今
天真的是卖空掉了!只好眼睁睁看着到手的生意让给别人!”有识之士
早已提出了“气象经济学”的概念,那么既然“靠天吃饭”,羽绒厂商
们能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产品的产销做一个统一规划呢?毕竟,暖冬
愁煞,寒冬忙煞,如此这般的临阵磨枪可不是长久之计。
|
(2003-01-0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