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大连将展览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
大连市举办展览会的历史可追朔到1949年5月,当时的旅大区党委和旅大行政公署“为了总结解放后三年来工业生产恢复、建设与发展的状况,检阅全区现有工业生产力量”,决定在当年9月18日举办大连工业展览会。同年11月30日,大连工业展览会改为大连工业博览会,后成为大连展览会,此后举办的主要是政治性、成果性展览。80年代中期,中国贸促会大连市分会成立以后,开始承办以展示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为主的展览会,一般规模还比较小。
1996年,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展览业作为“外资、外贸、外经、外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实施外向牵动战略的重要举措,确立了展览业在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标志着大连市展览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的崛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大连市分会承担了全市展览工作的组织、计划、协调和管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展览业的需要,使展览业尽快形成规模,市政府决定投资兴建星海会展中心。1996年7月星海会展中心正式启用,为展览业树立崭新形象、更加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经过一年多的展览演练,办展者们意识到只有一头抓住生产企业,一头抓住国外厂商,依靠口岸城市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功能,大做展会专业化、国际化的文章,才是展会赖以生存并求得发展的正确方向。于是一个个专业展项经过多方论证出现了,一个个汇聚海内外最新技术、最新产品的国际展会在大连亮相,展览业伴随着大连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由少到多,从小到大,由单一到多样,从综合到专业,已经逐渐成熟起来。1999年大连市共举办了53项展会,销售面积36.2万平方米,星海会展中心展场利用率达到66%。大连市展览工作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里取得快速发展,展览业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领导层前瞻性的决策、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和行业管理的不断加强。
展览业成为经济增长点
1997年中共大连市八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要求“加快发展涉外展览业,不断完善大连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并提出:“展览业是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力地促进商业贸易,推进项目合作与信息交流。要加大招展力度,拓宽联系渠道,增加国际展品的比重;加强国际间的展览合作,努力提高布展水平。”
为加强对大连市展览工作的领导,1996年2月12日,大连市政府决定成立大连市展览工作领导小组。后于1996年6月和1998年12月两次调整了展览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积极参与通力合作
大连市有关委、办、局把展览业作为展现本行业发展成果、寻求国际市场的桥梁和舞台,组织最好的企业参展,抽调强有力的人员组展,推出最优秀的产品参展。
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为发展展览业创造良好环境。海关、商检、公安、消防、工商、税务、技术监督、机场、海港、铁路、邮政电信和新闻媒体都给予展览业大力支持,提供方便条件,为展览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大连市贸促会还组织全市各办展单位参加展览业务培训班,提高了办展单位依法办展的自觉性。为确保展览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市贸促会与市外经贸委、市工商局进行多次磋商,共同形成《大连市展览会管理暂行办法》,经过市政府法制办修改审核,办展单位有章可循,使盲目办展、重复办展、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得以遏制,展览秩序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在国际展会上有大连的声音
出展与来展工作相比,大连市平均每年出展展位在50个左右,远远低于来展势头。为了帮助各种类型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改变出展工作的落后面貌,学习先进地区贸促分会出展工作的经验,1999年大连贸促会设置了展览二部,专门从事出国展览工作。当年,召开了18次调研会,对36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摸底;编制了出展业务工作手册,发布国外展览信息,推介著名国际展会;加强了同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展览机构的业务联络;先后组织40多家企业参加法国、日本、美国的7个展会,租用展位39个,使全市的出展展位上升到120个。2001年大连贸促会确定全年出展展位达到100个的指标。结果全市出展展位数达到了200个以上。当年6月末,全市已组织50多家企业参加8个国家的专业展会,租用展位58个。
借加入WTO建世界展览名城
我国加入WTO后,以此为代表的对外开放的新高潮即将来临,大连市以其口岸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开放优势,乘势而上,提出了创建国际展览名城的奋斗目标。大连分会已经组织全市专家、学者和展览实际工作者,认真分析研究大连展览业的现状、优势、差距和奋斗目标,提出了创建国际展览名城的规划纲要,争取用不太长的时间使大连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具有先进完善的会展设施和较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频繁举办各种大型商品展示、商贸洽谈和信息、技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城市,以展扬名,以展会商,以展聚财,以展兴市。
(中国纺织报)
|
(2003-01-2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