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今年棉花七大类病害应引起重视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测,2003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棉花的七大类病害尤其应引起各植棉区及棉农的重视。
--预计第二代棉铃虫发生面积2600多万亩,冀、鲁、新、辽河棉区发生4-5级,豫、陕、晋、湘、川棉区3级,其他各省棉区一般为1-2级。第三代棉铃虫发生面积4000多万亩,冀、鲁、辽、皖、赣棉区为4-5级,豫、陕、鄂、湘棉区3级,其他各省棉区为2级和1级。第四代棉铃虫发生面积5000多万亩,冀、鄂、湘、赣等省为4级,鲁、苏、皖3级,其余各省1-2级。
--棉蚜发生面积6200多万亩次,苗期棉蚜在冀、晋、陕、辽、苏棉区发生较重,大部为4级;伏期棉蚜在冀、鲁、湘棉区发生4级,其他棉区发生偏轻。
--棉花叶螨发生面积4600多万亩,蕾花期在冀、晋、苏发生4级,花铃期在冀、湘、赣4级,其他棉区各时期均在3级以下发生。
--棉盲蝽发生面积2300多万亩,其中蕾花期1100多万亩,花铃期1000多万亩。冀、苏发生4级。
--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发生面积4800万亩,鲁、皖、苏、鄂、湘、川仍将严重发生,大部为4-5级。
--棉花枯、黄萎病发生面积1700多万亩,除在冀、鄂发生较重外,其他棉区均为中等或偏轻发生。
--棉花苗期病害发生面积2400多万亩,冀、豫、晋、陕、皖、鄂、湘、赣发生4-5级。
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针对2003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的趋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及早制定防治预案;落实防治措施,组织好应急防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应急防治能力;强化技术示范、推广和指导,开发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等无害化防病治虫技术,推广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技术,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
(2003-01-2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