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重庆纺织业呈现可喜势头
重庆市纺织系统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良好机遇,积极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了生产、销售同步增长;民营纺织业蓬勃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全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3.4%的好成绩,销售和利润创出历史新高。
去年,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重庆市纺织行业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国有企业“有进有退”,改变了过去“一破就死”的情况。一些已经破产的国有企业开始出现民营经济介入,重组、重操旧业的新景象;4户改制企业都实现了赢利,其中,重庆海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该市棉纺织业的排头兵。
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以前,重庆市纺织工业是以国有棉纺织业为主体的纺织工业系统,但重庆市不产棉花,且离产棉区较远,因而出现“原料成本高,产品价格高,市场竞争力差”等不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作了很多努力,逐步调整这一不合市情的行业结构。去年,该系统的服装、印染布等最终产品都大幅增长,其中,服装产量增长20%左右,印染布产量增长15.8%,使该市纺织业中的“大棉纺织”结构有所改善。更为可喜的是市民营纺织业高速发展,已成为重庆市纺织系统的主力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年前,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纺织专业镇及周边地区仅有2.2万台织布机,而今,发展到2.6万台,其中,大部分是65以上的宽幅织布机和200台剑杆织机。这些织布机年耗棉纱10万吨,大大超出该市棉纺织业的供纱量。另外,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陈家坪、南岸区的向家坡地区已经形成了年产9000万件针织品的500多家民营针织厂,年耗针织纱1.5万吨,这些需求量有力地拉动了棉纺织业、印染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一定的集群效应,对全系统经济效益的回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2003年,重庆纺织系统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去年底,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工作会上提出:要重视发展轻纺工业,改善地区经济结构。重庆市经委提出构建以轻纺业为重点的“都市型”经济圈……这一系列的发展规化对纺织系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重庆市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曹绍基告诉记者:“2003年对重庆纺织业来说是发展和充满希望的一年。我们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为重庆纺织工业的发展争创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再创重庆纺织的辉煌。”
|
(2003-02-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