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五行的属性: 
    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 
    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 
    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 
    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 
      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则木为水之子。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起资生和促进作用。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着制约和阻抑的作用。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它火、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4.相乘规律:乘,是乘袭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是一种病理的反常现象。相乘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相乘与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即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如木克土,当木气太过,金则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制约,因此,太过无制的木乘土,即过强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虚,而不能生金,故金虚弱,无力制木。 
      5.相侮规律:侮,是欺侮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与相乘一样,同样属于病理的反常现象。但相侮与反克的意义相似,故有时又曰反侮。相侮的次序也与相克相反,即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以上相乘、相侮的两个规律,都是在病理情况下才会产生,例如,水气有余,便克害火气(图所胜),同时又会反过来侮土(所不胜)。如果水气不足,则土来乘之(所不胜),火来侮之(图所胜)。这都是由于太过和不及出现的反常现象。 
      (二)自然与人体结构、机能的五行分属 
      祖国医学理论,不仅认为人体各部分是一个整体,而且认为人体与外在自然境,也有其相应的关系。为了说明体内体外的整体性和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在祖国医学中,便以五行为中心,按照它的各个特性,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按其属性,形态现象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为五大类。其主要目的是便利于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观察事物变化的推演法则。见表2-1。  
表2-1 五行归类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方位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戌 丑未  | 
 申酉  | 
 子亥  |  
| 
 四季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 
 五形  | 
 矩形  | 
 尖形  | 
 方形  | 
 圆形  | 
 波形  |  
|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  | 
 恐  |  
| 
 五智  | 
 仁  | 
 礼  | 
 信  | 
 义  | 
 智  |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 
 五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 
 五官  | 
 目  | 
 舌  | 
 唇  | 
 鼻  | 
 耳  |  
| 
 五体  | 
 筋  | 
 脉  | 
 肉  | 
 皮毛  | 
 骨  |  
| 
 五魄  | 
 魂  | 
 神  | 
 意  | 
 魄  | 
 精  |  
| 
 五气  | 
 风  | 
 暑  | 
 湿  | 
 燥  | 
 寒  |  
| 
 五化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 
 五温  | 
 温  | 
 热  | 
 自然  | 
 凉  | 
 寒  |  
| 
 六神  | 
 青龙  | 
 朱雀  | 
 勾陈 腾蛇  | 
 白虎  | 
 玄武  |   
    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一行所属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说明事物变化发展互相推移的综合关系。例如,以木来说,春季草木开始萌芽生长,呈现了蓬勃的生气,并出现青的颜色,故用木来象征春。在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中,属于“生”的一环。春季多风,结合人体肝脏性喜条达舒畅,象征着木和春的情况。而五脏中的肝和六腑中的胆是表里关系,肝又开窍于目,在五体中主筋,故肝病每多出现目病或抽筋(痉挛)的症状。肝木旺者多喜怒,而大怒又易伤肝,所以在五志中主怒。某些肝病,往往会出现青的颜色。 
    把以上这些自然现象和生理与病理现象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把木、春、肝、胆、目、筋、怒、青等一系列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的一类之下,形成了一个系统。 
    若是从横的方面来看,则亦有明显联系,就以五行本身来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就是明显的横的联系。 
    (三)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如:①肝木乘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②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③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④脾益肺(土生金),脾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容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⑤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 
    总之,懂得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加深对中医病因,病理的理解。治疗方面,同样利用五行关系,指导临床实践,仍有一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