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民族医药

苗医的理论体系和诊疗特色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伤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医疗经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部分。

苗医对病因的认知和对疾病的命名、分类等,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体现了一定的规范性。

一、病因

苗医认为人体患病跟不良的自然环境、气候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日、月、寒、暑、风、霜、’雨、露、雾都可酿制风毒、气毒、水毒、寒毒、火毒等毒气侵犯人体而致病;另有饮食不调、意外伤害、劳累过度、房事不节、情志所伤、先天禀赋异常等也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对疾病的命名及分类

苗医对疾病的命名具有朴素、生动的形象思维特点,他们根据疾病外观征象,多以动、植物形象、声音、金属色泽等取类比象命名,如双上肢抽搐象鹞鹰闪翅的叫“鹞子经”,膝关节红肿发亮、形如猫头的叫“猫头证”,色形如高梁的“高梁痘证”,色泽如铜、铁的“铜疔“、“铁疔”等。另有以主症、病因、病变部位命名或互为结合命名的,如“米黄证”、“雪皮风证”、“寒风经”、“白口菌”、“男色证”、“月家乐证”等。在苗族医生中流行着“病有一百单八证”的说法,但因地域及分支的不同,有将一百单八 证分解为“三十六经、七十二证”、有叫“三十六证、七十二疾二或称“四十九证、四十九翻、十丹毒”,据说这些数字只是为了应一百单八的概念,并非确切的定数。一般来说,苗医是根据各种疾病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将疾病进行归类,分为经、证、翻、龟、小儿胎病、新生儿抽病、丹毒、疗、癀、花、疮等类。

(一)经类

凡以发病急骤、病势险恶,并以发热、抽搐、昏迷或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大都归为“经”类,如36经有:仙麦经(马苎经),麦坐经(走马经),替谬经(鱼肚经),录慕经(录慕经),苎太经(天吊经),代替经(肚腹经),独经(迷沉经),翻斗经(脚翻经)、闹青经(心经)……等。操黔东方言的苗医称尚有?经病,嗯(扯经)、衣批嗯(半边经)、哑嗯(哑经)、读嗯(火经)、生嗯(冷经)、哈嗯(快经)、干嗯(慢经)。

(二)证类

凡以疼痛、吐泻、发热、咳嗽、出血、痘、疹等为主症,或某症状单独出现,或几个症状同时出现的各种疾病,苗医将这一类疾病归为“证”类,如72证有:巴鼓干证(公鸡证)、沙谬证(青沙证)、昏拓证(头瘟证)、能钢证(钢蛇证)、沙体证(红沙证)、代公证(狗心证)、布容证(羊毛证)、巴转证(摆子证),豪指证(黄病心)、孟朱替证(水臌证)等。操黔东方言苗医补充;常见证如拿约证(黄鳝证)、嗯栾证(迷经证)、爱我证(乌鸦证)、,胡西证(缩筋证)……等二十多种。

因在烈日下久晒,或感受瘴岚秽浊之气所致的各种急证,如口鼻出血、心腹疼痛、厥逆吐泻、昏迷痉厥等,并伴见某种动物形态动作的,苗医统称为翻,包括朱砂翻(朱砂翻)、心经疔翻(心经疔翻)、巴古翻(乌鸦翻),代构翻(狗翻),界构翻(白眼翻)、大能翻(蛇翻)、松拿翻(哑巴翻)、姑宝姐翻(蛤蟆翻)……等49种。

(四)胎病

农村小儿中,常见因营养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所致的消瘦神疲、毛发干枯、厌食好哭、哭声细微、夜眠惊惕等症,苗医根据其不同见症及哭声称为小儿12胎病:胎麦(马胎)、胎育(牛胎)、胎容(羊胎)、胎干(鸡胎)、胎构(狗胎)、胎板(猪胎)、胎忙(猫胎)、胎诀(金胎)、胎呕(银胎)、胎崩(花胎)、胎奈(人脸)、胎慢(猴胎)。

(五)抽病

是初生小儿最常见的一类对各种有害环境不适应性或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身热面黄、烦躁啼哭、吐奶厌食、喷嚏流泪、指纹色紫等,根据病因及表现不同而有不同的抽病,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几朗抽(日抽)、巧抽(烟抽)、靛抽(靛抽)、都抽(木抽),此外尚有月、露、风、雨、人、畜、水而致病者,但较为少见。

(六)丹类

本病发病急骤,初起有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恶心等全身症状,继而出现皮疹。皮疹略高于皮肤,色红如涂丹,边缘清楚,表面光亮灼热,其大如掌,继而扩散,甚者遍身,或痒或痛,发无定处,根据其初发部位及扩散路径不同,苗医将其分为10丹毒:昼买丹(飞灶丹)、昼买松丹(走灶丹)、昼麦丹(鬼火丹)、昼真度丹(天火丹)、昼汁斗丹(天灶丹)、昼卡煮丹(水丹)、昼替丹(葫芦丹)、昼劳丹(野火丹)、昼保斗丹(烟火丹)、昼漏丹(壶漏丹)。

(七)癀类

初起患部肿痛,继而向深层和周围扩大,形成大片红肿热痛的硬块,四周漫肿,伴全身寒热症状。常见有读仿(火癀)、欧仿(水癀)、恨松仿(巴骨癀)节。

(八)花类

多因癀类失治误治而来,后期皮肤红肿溃烂、腐肉外翻突起,其形如花状,此时多伴有人体消瘦,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低热等全身症状,因其病灶发于某处而名某花,如哥巫榜(奶花)、骨汁榜(背花)、娘榜(坐花),另有一些不是因癀失治而来,只因其病灶如某种物体开花状,或呈现某种花纹而得名,如蜡榜(蜡烛花),讲姑买榜(萝1、花)等。

(九)疔类

是一种急性皮肤传染性疾病,因其病灶形小根深,顽硬如钉而得名,好发于人体暴露部位,如头面及四肢末端,并伴有寒战高热、烦渴引饮,甚则昏迷谵语。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不急治则死。根据疔发特点,有样干不公(飞疔)、欧干不公(水疔)、那干不公(干疔)、读公(火疔)、倒公(铜疔)、哨公(铁疔),此外根据发生部位不同还有节骨疔、箍颈疔、手板疔、脚板疔等。

(十)疮类

指病灶表浅的一类皮肤病,据其不同性状及发生部位有:读万泼(火旋疮)、干纽泼(白口疮)、哥巫泼(乳疮)等。

(十一)龟类

是长在腹内形似龟背的各种包块。包块质软,按之消失,起手复现,聚散无常叫崩播(气龟);质较硬,按之不消叫向播(血龟);按之坚硬如石叫衣播(石龟)。包块圆而无角属阴叫“母龟”,圆而有角属阳叫“公龟”。

据统计,苗医掌握病种有200余种,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神经、精神、骨伤、皮肤、寄生虫及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等,其归类方法自成体系,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规范性。但因地域不同,方言有别,各地苗族医在疾病命名、证治上有不尽相同之处,有同名异症、同症异名的现象,如同叫“飞蛾证”,湘西方言的“飞蛾证”其临床表现是发热、鼻翼煽动、咳嗽气急、胸痛等;黔东方言的“飞蛾证”临床表现是发热、扁桃体红肿疼痛等。又如黔东方言的“雷公证”是头部剧烈疼痛,以戴帽一圈尤甚,而湘西方言之“雷公证”则是以胸痛、咳嗽、吐血等为其主症,“同名异症”者治法迥异。另有“同症异名”者,如同样表现为好食生米、面色萎黄、浮肿乏力的,湘西方言称为“米黄证”,黔东方言称为“黄肿病”;同样表现为口干舌燥、多食多饮、腹胀大而形体消瘦者,有的地方称“鱼肚经”,有的地方称为“水证”,“异名同症”者其治疗方药一般是相同或相似的。

三、诊断

苗医在理论上有“两病两纲”之说,即将一切疾病归纳为冷病、热病两大类,“两纲”即“冷病热治、热病冷治”两大治则。现将诊断方法简述如下。

苗医通过望、听、嗅、问、摸、弹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及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为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提供重要依据。

(一)望诊 主要望形态、神志、面色、眼球、四毛(头发、眉毛、睫毛、毫毛)、口舌、耳壳、鼻、指纹、指甲、手掌、二便、病灶等,尤对望四毛、口舌、鼻、指纹、指甲、掌纹方面独具特色。

1.望四毛:病人头发光泽,无明显改变,主病情轻而易治,病中头发失泽,枯槁而乱,是重病久病之象,治疗较难。小儿头发干枯无泽,卷曲,眉乱而坚,为“牛胎”病,头发枯黄而乱,多为“猪胎”病。眉毛乱而失泽,欲皱眉而眉不举,称“眉下坎”是重症病象,眉光秃而面腻为“麻风证”,眉如新月多聪贤,眉乱细软失泽多体弱。睫毛难举,或举而不灵为重病,举而灵者为轻病,双睫毛举而不闭为“突眼病”,单睫举而不全闭多见于“中风证”。望毫毛主要是以两鬓角下、两肘、两膝以下部位,观其色泽、顺乱情况,毫毛竖而卷曲为慢性病,竖乱、枯槁、失泽为重病。望耳壳耳壳枯黄、薄而透亮为冷病、久病,耳壳紫红为热病,小儿耳壳萎黄、薄而透亮、指甲色紫、喜咬于指为“花胎”病。

2.望口舌:通过对口腔粘膜、口唇色泽、形态、舌质、舌色、舌态、舌苔等变化来诊断疾病,口腔粘膜色红为热病,色淡为冷病,色紫暗而黑为重症,粘膜呈沟路形糜烂、分泌脓液、味臭为“白口腻”,口内生疮色白如菌朵样突起叫“白口菌”。唇色深红为热病,苍白失泽为冷病,孕妇唇苍白谨防难产,唇青时时吐涎,母子难全。久病突见唇若涂朱或人中色白,或上唇缩短,皆为病情危重之象。舌红为轻热,绛红为重热,紫而干为极热,舌淡白或青蓝或紫润者皆为冷病,舌边缘长出两条肉筋抱住大舌(叫双龙抱柱),或舌生恶肉头大蒂小、溃烂而臭,或舌下长出一条似舌非舌的半月状肿物,将大舌往上顶者均为热病,舌胖大淡润,边有齿印者为冷病。

3.望鼻:鼻腔淡白无泽、鼻尖色白,或青、黄失泽为冷病;若腔内潮红或赤肿,或鼻尖色红为热病。男子鼻翼色黑下连人中,多有阴茎、睾丸疾患;女子鼻翼色黑多有经带疾患。鼻内生瘤称为“鼻舌”。初病鼻煽为热病,久病鼻煽为冷病。病中鼻尖歪斜主病危。

4.望指纹;主要用于小儿,观察食指外侧的脉络纹,脉络粗壮一端名“蛇头”,细小一端名“蛇尾”,粗壮端由指根往指尖爬行名“去蛇”,主伤于湿气为冷病;由指尖往指根爬行名“来蛇”,主伤于风雨为热病,脉络连接间断,形如滴水状,时隐时现,名“流珠”,主伤食;连接间断,形如丸珠者名“圆珠”,主热病。

5.望指甲:指甲色苍或青,按之回血缓慢,或久病甲青者为冷病;指甲红紫、按之回血快者为热病;指甲扁平或凹陷,周围隆起,多为肝病;若数根或全部指甲中心呈一横条鼓出多为心病;若呈竖条破裂多见于“米黄证”或老年人(老年性甲退化)。

6.望手掌:大、小鱼际红赤为热病,苍白为冷病,黄而枯瘦为慢性病,枯燥色黑为肾病,长期色红,刮之退色,即刻复红为肝病,大鱼际的弧形褶皱纹下端近掌根处的分叉叫“撑叉”,其位置低则孕育功能强,位置高则体衰而孕育功能弱,位置靠近掌心处称不育线,多为孕育能力差。

(二)听诊 主要听病人说话、呻吟、咳嗽、呼吸、打呃、肠鸣、排屁等声音变化诊断疾病。若声音高亢有力,或重浊气粗者为热病;声低沉长无力者多为冷病。初病语音声嘶为热病,久病声嘶为冷病。因恼怒而咳声连作,气不得续,甚或咳血为“气咳”,连续大声呻吟,双手抱腹、翻来滚去,表情痛苦,面色苍白或青,伴大汗淋漓者多为“鲤鱼摆滩经”。

(三)嗅诊 是医生嗅病人的体气、口气及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变化以诊断疾病。如大便焦臭、小便浑浊而臭,或排屁臭如腐蛋,或汗后有酸臭味均为热病。若大便腥臭、小便清长无臭,或久病屁多不臭均为冷病。

(四)问诊 主要问发病时辰、冷热、疼痛、汗出、饮食、睡眠、二便、经带等内容。如初病发冷热,或先热后冷、先冷后热、冷热相兼皆为热病,长期发冷怕冷、或低热者,均为冷病;急性头痛为热病,久病头痛为冷病;急性腹痛、饱痛、绞痛、刺痛、白天发作、喜冷拒按者均为热病,腹部久痛、饿痛、隐痛、冷痛、夜晚发作、喜温喜按者为冷病;腰部急痛、胀痛、热痛为热病,久痛、冷痛、木痛、酸痛、隐痛为冷病。初病有汗,汗热身热者为热病,病中无汗,或久病汗出,或夜间汗出、汗冷身冷者为冷病,病重而大汗淋漓不止者为危候。病中喜冷饮、多食易饥者为热病、喜热饮或口淡食少为冷病,喜食泥土、生米等异物者多为“蛊疾”,喜吃自己的衣襟、布扣、谷米者为“米黄证”,若久病重病不进饮食,突然狂食暴饮不知饱食足者为病危,预后不良。

(五)摸诊 主要指摸脉及病人体表的有关部位。苗医将脉象称为“大脉”(马之意),以喻脉搏跳动象马奔跑一样有节律,脉象有病脉、喜脉、寿脉之分,脉位有头部脉、寸口脉、腕部、五指、内外踝、内外膝眼下、足背、左乳下共16处。

1.头部脉称“大脉杯”,有双耳门前脉、耳后高骨下脉、双下颌下脉三处,此三处脉快而有力为热病,有发热头痛等症状,慢而无力为冷病。

2.上肢脉叫“大脉兜”,又称“上马脉”。包括肘脉、腕后脉、五指脉。肘脉位于肘部外侧,此处脉律紊乱多主消化道疾病,脉搏消失主病情危重。腕后脉分关脉和禄脉,关脉在掌后横纹由桡侧端起至尺侧端止,依次分为外关、中关、内关。禄脉在掌后桡骨小头内侧缘,从远心端起依次为上、中、下三部,禄脉又称总脉,是诊断疾病的主脉,但对某些疾病则要与其他脉位合参,如妇科的“月家乐证”既切禄脉又需与七点零二脉合参,重危病人既切禄脉又切下马脉的内膝眼下脉,如内膝眼下脉消失、禄脉微弱,病人在9日内医治得当尚有生机,否则预后不良;内膝眼下脉消失而禄脉正常,病虽重预后良好。禄脉快而有力为热病,慢而无力为冷病,极弱或难摸到是危候。通过禄脉可测妇女“空喜”、“实喜”,停经妇女双手禄脉圆滑应指多有妊为实喜,左手中部比右手下部搏动有力,妊娠多成功,右手下部比左手中部有力,虽妊娠但易流产。禄脉有规律地跳三次停一次为三点零脉,跳四次停一次为四点零脉,以此类推有五点零脉、六点零脉,七次停搏一次,而虎口脉不停为七点零二脉,主妇女月家病。五指脉是患者各指第一、二节的两侧脉位,快而有力为热病,慢而弱为冷病,拇指脉快而有力主头痛、头昏,为惊骇所致。食指脉快而有力主冷热间发、恶心呕吐等,为外感所致。中指脉快而乱主心痛、胃痛。无名指脉急而乱,病情朝轻暮重。小指脉急强,病情日轻夜重,主下身疾患,如带下证、月家证,及男子阴囊、附睾等部疾病。胸部脉又称“大脉拦”,在左乳附近,分天脉、地脉、命脉。天脉在左乳上方,地脉在左乳中右下方,命脉在左乳左下方,此三部脉太弱,主多种“翻”病,过强多为心脏疾患。

3.下肢脉又称“大脉闹”,分内踝、外踝、足背三处。内踝脉在内踝上三寸至内膝下三寸处,此脉极弱或停搏多有下肢疾病或重危病。外踝脉在外踝上三寸及外膝下三寸处,正常人此脉较弱,若脉洪大主下肢疾病,如发于下肢的丹毒、疔、癜、癀等。足背脉在足背第一、二趾间后一横指处,此脉消失为重病或足疾。

摸诊中对病人有关部位的触摸,以了解局部的温度、痛觉、色块的形状、大小、软硬、波动感等判断疾病。以摸前额对5岁以下小儿疾病诊断的功夫尤精,部位是由两眉中点起至前发际连线,分上、中、下三部,医生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分别摸病儿的上中下三部,三部皆灼手者为热病,可伴有鼻塞、气粗、咳嗽、发热等;三部发凉为冷病,可伴有发冷、呕吐、腹泻等;上、中两部灼手者为受惊骇所致;下部灼手甚于上、中二部,多为饮食积滞。

(六)弹诊

医者用五指提弹患者腋前、肩背、脊旁、肘窝、胭窝等处大筋或皮肤,若紧束不知疼痛,或随着提弹有色块隆起,或提弹处皮肤迅速出现乌黑色瘀点或瘀斑,并伴有剧烈头痛或胸腹痛,面苍唇白,指尖逆冷,恶心欲呕或吐泻等,多为“翻”病。

四、治疗

苗医所称摹傲礁佟奔础袄洳∪戎巍⑷炔±渲巍保?撬?侵尾〉牧酱蠓ㄔ颍?咛逯畏ㄔ蚍帜谥畏ê屯庵畏ǎ?渫庵畏ㄓ任?岣唬?⑻逑至伺ㄓ舻拿褡逄厣?椭瘟铺氐恪?br>
(一)放血疗法

用碎瓷片锐端或铁制针具在指(趾)尖、指(趾)甲旁、肘窝、胴窝、人中、舌下青筋等处点刺出血、视病情放一至数滴血。

(二)刮治法

用铜钱(或筷子、麻丝)蘸桐油(或菜油)、药液,在脊柱两侧、胸部肌肉丰厚处,头顶、前额、鼻梁、后项、腹股沟、四肢内侧等处进行刮治,一般是从内向外或从上向下刮,力量适度,刮至该处出现暗红色瘀点或瘀斑即可。亦可用生姜块进行刮治。

(三)爆灯火疗法

用灯草芯浸透桐油或菜油,在灯上点燃后往选定的部位迅捷点灼,可听见轻微的爆炸声,被灼处皮肤可见高梁大小的白色焦点。

(四)生姜吸穴法

医者将适量生姜嚼烂含于口中,以口对准患者穴位用力吸至发红,穴位有百会、印堂、风池、风府、肩井、神阙、涌泉等。

以上四法属于急救疗法,多用于各种突发性急证。

(五)气角疗法

用2~3寸长牛角尖,在尖端锉一小孔,治疗时将角的圆口紧按于患处,医者用嘴从小孔处将角内空气吸出,造成角负压,然后用蜂蜡迅速密封小孔,角即紧附于患处皮肤。主治麻木、疼痛、扭伤等。

(六)滚蛋疗法

有滚生蛋和熟蛋两种。滚生蛋:取生蛋一只洗净晾干,然后用此蛋在前额、胸、背、腹部、手足心等处来回或顺时针滚动,至鸡蛋发热为止,主治热病。滚熟蛋:用治冷病的单药或具有重镇作用的金、银首饰与鸡蛋同煮,蛋熟后将蛋取出稍候,然后用热蛋在患者前额、额角、背部、胸腹部不断滚动,使热力和药力透过皮肤入内达到治疗冷病的目的。

(七)发泡疗法

将毛茛捣绒,取一团如花生米大小包额角或掌面腕横纹中点,有痒痛感即去掉,有水泡发出,可治疗“摆子”、“牙痛”等。

(八)佩戴疗法

将药物装在特制小布袋内,佩戴于身,或直接将药物缝在小儿帽缘上,使药物气味通过口鼻吸入来防治疾病,此法多用于小儿。

(九)熏蒸疗法

可根据病情分全身或局部熏蒸法。

1.全身熏蒸法:在土坎边挖个深洞,洞上架数根粗木棍(能够承受一个成人的重量),木棍下面置一口锅,放入药物加适量水烧开产生蒸气后,将火撤去,然后在木棍上铺垫一层松枝,四周用蔗或布围住,令病人裸坐其中,头露于外,让药液蒸气熏蒸患者至全身汗出为止。主治全身风湿麻木、疼痛、皮肤病等。

2.局部熏蒸法:用药罐将药煎好后从火上取下,将患处直接放于药罐口,或将药液连渣倒入盆中以药液热气重蒸患处主治局部疾患,还有用口鼻对着药罐口熏蒸治疗咳嗽、鼻塞不通等。

(十)火针疗法

视疔、癀大小,选用特制的不同规格的铁针,然后估量疔、癀顶端与根部的距离,用卡子卡在针尖适当部位(避免刺入过深或不及),将铁针烧红从疔、癀顶端垂直刺入,当速进速出。主治疗、癀类疾病。

(十一)抹酒火疗法

在粗瓷碗内倒适量白酒点燃,医者用手不断蘸燃烧的白酒敷于患处,并施以摸、拍、揉、捏等手法。主治风湿麻木,关节疼痛、软组织损伤等。

(十二)烧药火疗法

取绿豆大小的硫黄,或米粒大小的麝香置于选定部位,用火媒子将其点燃,烧至患者不能忍受时去掉。此法具有较强的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十三)纸媒筒疗法

取5寸长竹筒1个,同草纸浸透熔解后的蜡,裹于竹筒的一端,另一端罩住肚脐,然后点燃蜡纸,至蜡纸烧尽。主治小儿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

(十四)外敷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药物和制剂敷于选定部位以治疗疾病。

1.用鲜药捣烂外敷患处或肚脐。可治皮肤、筋骨、关节、脏腑疾病。

2.用桐油煎鸡蛋制成蛋饼,趁热敷于脐腹上。

3.取活鸡1只,剖开胸腹趁热仆在患者胸腹上。此两法主要用于各种冷病。

4.将小鸡崽与鲜接骨药共同捶烂捣绒,敷于骨折部位,可以接骨。

(十五)热熨疗法

将颗粒状食盐炒热装入布袋内,趁热熨肚脐、胸腹、背心及其他病灶,也有医者直接用手掌蘸桐油烤热后为患者熨以上各部位,本法主要用于各种病情轻微的冷病。

(十六)刮脊抽腿疗法

用铜钱蘸桐油刮背脊两侧大筋,然后握住患者脚踝用力抽动其双腿。主治部分抽搐或痿瘫类疾病。

(十七)拍击疗法

用手蘸白酒在病人小腹及大腿内侧用力拍击,至病人痛不可忍为止。主治“扯肠风”、“缩阴症”等。

(十八)针挑疗法

在背脊肺俞穴、脾俞穴等部位,或大、小鱼际处,皮肤经消毒后,用大缝衣针挑破皮肤,挑出少量皮下脂肪并剪去,然后包扎好伤口。主治小儿疳积、哮喘、小儿麻痹症等。

(十九)外洗疗法

用药煎水或鲜药捣烂兑水外洗全身或局部病灶。主治各种皮肤病、痹证、偏瘫等。

(二十)药针疗法

根据病情不同有硫黄针和糖药针两种。

(1)硫黄针疗法:取缝衣针l枚,将针尾插入筷子头内,仅留出1。5毫米左右的针尖扎紧备用。在一粗瓷碗内燃烧硫黄,待熔化后用针尖蘸硫黄点刺患处,视患处大小点刺1至数针不等。

(2)糖药针(又名弩药针)疗法:以川乌、草乌、南星、一支蒿、半夏、半截烂、断肠草等30多种鲜药榨汁,将药汁置放于阴凉通风处晾晒浓缩成膏状,然后收藏于瓷瓶内备用。用时以竹签挑出一小点如黄豆大,用500毫升酒或冷开水稀释,并加入适量的虎尿、马蜂尿(蜂毒),然后用上述针具蘸药水刺患处,视患处大小点刺1至数针。此两法皆主治风湿麻木、疼痛、偏瘫等。

(二十一)化水疗法

取清水1碗,医者定神运气后,用手指在水面上空根据不同病情画符,并默念口诀或投入必要药物,然后将此水喷向病人患处,可止血、止痛、安胎、催产、清热、消肿等。此法类似于心理暗示、气功疗法的原理。

(二十二)饮食疗法

根据不同季节食用某种食物或饮料达到一定的保健或治疗作用。如清明节前后采摘清明菜洗净,加入糯米饭中做成“清明粑”蒸熟食用,可以清热解毒或治劳伤筋骨疼痛,夏日则常以酸菜、酸汤为菜肴或饮料,可生津解暑、开胃止泻,冬腊月则酿制糯米甜酒食用活血行血、补体御寒,另外还有“热羊冷狗”之说,认为羊肉尤其是羊肝具有清热泻火之功,夏天适当食之可泻热清暑,冬季则食狗肉能补虚御寒、强筋健骨。

(二十三)体育疗法

苗胞常利用节日或农闲时间,以家具或农具作体育运动器材,举行拳、棍、刀、弩、叉术,及板凳舞、猴儿鼓等项目比赛或表演,既娱乐了情志又锻炼了身体,起到了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