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高级搜索
中药资源

中药图谱 中药故事
中药炮制 药材栽培
药市快讯 中药法规
中药招商 中药产品


中医基础
·基本特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八纲辨证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方药概论 
...更多

药材认识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笔画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剂

解表 清热 温里
泻下 消导 祛湿
理气 理血 补益
固涩 开窍 驱虫
镇潜熄风 祛风湿
止咳化痰平喘


  民族医药

壮族地区毒药与解毒药初探(一)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前 言
壮药属于传统药物的范畴,是壮族人民经世代相传,并形成传统经验所使用的取自自然界的药物.它共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是壮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反复实践积累起来的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医药学宝库的组成都分.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据一九八二年统计,全国共有一千三百多万人.其中分布在广西的有一千二百多万人,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其它地区亦有分布.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医疗经验,对民族的繁衍和促进生产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并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气发掘、整理和研究壮族医药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创造我国新医学不可分割的部分.由于种种厍因,我国对壮族医药的研究开展较晚,在牡药发展史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是空白,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发现壮族人民善用毒药和解毒药,在这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并且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方面的宝贵经验自晋代以来,已有部分被添补进本草著作中,对我国药物学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但仍有很多经验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本文就此拟作初步的探讨.
一、善用毒药和解毒药是壮族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之一
(一)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据有关史载,今之壮族由秦初曾广泛活动于粤西的一部分西瓯骆越人并融合其它民族发展而成.从汉至唐宋时期,在西瓯、骆越原来分布之地相继出现有乌浒、俚、獠等民族,对于上述这些民族,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认为是包括壮族在内的壮侗语族一些民族的先称.此外,岭南山人,土人、夷人、蛮是对包括壮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的贬称。在古代,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全境及广东西部和云南东部,居住地域相对稳定。过去,壮族没有自己的规范化文字,对壮药没有专门的记载,只是散见于医学、历史、地方志文献中,但从《诸病源候论》、《南方草木状》到《新修本草》、《本草拾遗》、《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以及《岭表录异》、《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赤雅》、《广西通志》、广西地方府志、县志均有关于壮药的记载,特别是对古代广西金境及岭南俚人、獠、土人、山人、蛮、夷使用毒药和解毒药的经验的记载,有力地说明了善用毒药和解毒药是壮族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之一。这些记载虽然不是直接出自壮医之手,但象周去非、范成大和纂修广西地方志的作者,都是在广西为官多年,对当地风土民情有所了解的人物,而《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等本草书在编写过程中曾下令各地送来道地药材参考,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曾到岭南走访民间,亲自实践,因此,这些记载对我们研究壮药具有参考价值。而且书中记载的产自壮族地区的毒药和解毒药,又是当时壮族常用的药物,有些药物一直沿用至今,显示了壮药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
1、毒药:
壮族先民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本地出产的毒药制作毒箭,用于狩猎和战争。其所使用的毒药有:(1)焦铜。晋·张华《博物志》曰:交州夷名日俚子,俚子弓长数尺,箭长尺余,以焦铜为镝,涂毒药于镝锋,中人即死。交州俚子是壮族的先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也说:毒箭有三种,岭南夷俚用焦铜作箭镞。(2)毒蛇草。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日:药箭,化外诸蛮所用,弩虽小弱,而以毒药濡箭锋,中者立死,药以毒蛇草为之。化外诸蛮,是旧时统治者贬称政令教化所不及的地方的少数民族,在这里主要是指壮族。 (3)毒虺。虺,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曰:溪峒弩箭皆有药,唯南丹为最酷,南丹地产毒虺,其种不一,人乃合集酝酿以成药,以之傅矢,藏之竹筒。矢镞皆重缩,是矢也。度必中而后发,苟中血缕必死。《桂海虞衡志》曰:庆远、南丹溪峒之民呼为撞,撞就是今天所说的'壮:即壮族。苟中血缕必死,说明壮族已认识到毒箭致死的原因是毒药必须进入血液,因为箭毒口服是不发生中毒的,就象人们吃被毒箭射死的动物而不中毒一样。(4)鸩。鸩是一种毒鸟.明·邝露《赤雅》曰:射鸩捕蛇以合百草,练时日,作毒矢,仰射飞走,透肌及骨。百不失一。《赤雅》是一本记载粤西风物志的书,作者曾在广西生活过。(5)鸡母。明·方喻《南宁府志·物产)曰:鸡母,涂箭射禽兽立死。南宁地区历来是壮族聚居区.壮族在制作毒箭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寻找新的毒药,如晋代用来制作毒箭的毒药以焦铜为主,宋代增加了毒蛇草和毒虺,明代又增加了鸩和鸡母,这些都是剧毒药物,中人即死。从其善于制作毒箭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充分说明古代壮族是一个善于使用毒药的民族。壮族的毒箭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引起了医家的高度重视。晋·葛洪《肘后方》和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均专门列出解岭南俚人毒箭的方药,历代本草书更是收载了许多壮族民间解毒的方法。到过广西的-些官吏在其游记中也记述了壮族的毒箭。甚至有学者指出,产生于战国至汉代的壮族优秀文化遗产——花山崖壁画也有腰间佩箭的人物画像。至今,壮族民间还流传着黑旗军带领群众使用泡过毒药的飞箭抗击法军的故事.清代编撰的广西地方志书中仍提到壮族的毒箭。这些都从侧面说明了壮族使用毒药具有悠久的历史.
壮族先民不仅善于使用毒药,而且善于制造毒药。《诸病源候论》记载有岭南俚人制造的五种毒药:(1)不强药。不详何物。(2)蓝药。是用蓝蛇头合成的毒药,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曾提到邕州进贡蓝药,说明蓝药确实产自壮族地区。(3)焦铜药。是用焦铜制成的毒药。(4)金药。是用生金制成的毒药,生金产自壮族地区。生金有大毒,药人至死.生岭南夷獠洞穴山中(5)菌药。是用毒菌制成的毒药,其制作过程为取毒蛇杀之,以草复蛇,汲水洒草,数日菌生,采取为末,入酒毒人或南夷以胡蔓草毒人至死,悬尸于树,汁滴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药,毒人至烈由于当时岭南俚人制造的五种毒药传入中原.并对人们产生了危害,因此《肘后方》和《太平圣惠方》专门列出了解岭南俚人药毒的诸方。
《岭外代答》详细记载有壮族民间烧炼水银的方法:邕人炼丹砂为水银,以铁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细眼铁板,下釜盛水埋诸地,合二釜之口子地面封固之,灼以炽火,丹砂得水化为霏雾,得水配合,转而下坠,遂咸水银: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密封蒸馏法,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是较早的记载.
我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毒物用于医疗的明确记载: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碱艾治其外也。《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载了许多毒药,到了唐代,用于医疗的毒物已达一百二十余种,这些毒药在壮族地区大多有分布,如水银、雄黄、钩吻,乌头,巴豆,杏仁、斑猫等.壮族旱就知道使用本地生长的某些毒药来治疗疾病。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了壮族先民在当时用菌药烧灰傅疮疥,用鸩喙解蛇毒,用蜈蚣治风毒和热毒等经验。宋代,壮族民间使用有毒的蔓陀罗花治疗小儿积疾这一经验被周去非收入了《岭外代答》中。广西的桂林铅粉,临贺(今贺县)锡矿、水银、丹砂、钟乳石、土硫磺在唐宋时期属国内的优质矿物药。此外,本地人用黄药子治瘿疾,用丁公藤治风疾、用罗裙带始跌打损伤和骨折等经验以及毒药蓖麻、巴豆、羊踯躅、半夏、山豆根,皂角、薯莨等被当地明清时代的县志或府志收入地方物产中。还有制造独特的蛇酒用于治病,如明·景泰元年.陈琏《桂林郡志》记载:蛇酒,出滕县,土人尝以蛇置酒内同烧,味极香酽,能去风湿。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广西的毒药较多,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壮医积累了不少使用毒药的宝贵经验,从上述记载可以窥见其丰富经验之-斑。
2、解毒药:
(1)解箭毒
壮族人民不仅善于制作毒箭,而且对于中毒箭的治疗,有自己的-套方法,所使用的药物主要有:
① 甘蔗。
壮族早在宋代就知道甘能和毒。据《岭外代答》记载,在打仗时,南丹土人总是随身携带一节甘蔗,一旦被毒箭射中,立即吃甘蔗能缓解毒箭的毒性发作,这一独特的经验,周去非赞扬说:唯其土人自有解药,土人正是指包括壮族在内的广西土著民族。现在壮族民间还经常使用大量饮蔗糖水的方法来解救各种中毒,这说明了宋代壮医用甘蔗解箭毒的经验对后世的影响。
② 石药。
据《本草拾遗》记载,石药味苦、寒,无毒,南方俚人很宠爱石药.经常带在身上预防毒箭。当人中毒箭时,迅速在患者头顶上作十字切口,令血出.然后将石药敷于切口,当渗出黄汁时中毒为之缓解。并且指出石药主要产于贺县一带山中,形似碎硇砂,当地土人采集后用竹筒来贮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将石药附于硇砂条后,但硇砂的功效主要是消积软坚、破瘀散结,没有解箭毒的功效,《本草纲目》以后的本草书再也没有出现石药,《中药大辞典》也没有说明硇砂的异名为石药,笔者认为石药并非硇砂,此药可能于明以后失传了。
③ 猪腰子。
据《本草纲目》记载。猪腰子产于柳州,当人被毒箭射伤时,以猪腰子1~2钱研末。用酒送服,同时将药粉涂于伤口即愈。猪腰子是《本草纲目》的新增药物。清·程可则《桂林府志》也将猪腰子收入药属条下,说明在明清时代,壮族地区曾出产猪腰子。《中药大辞典》称猪腰子为豆科植物苦檀子的异名,此异名首见于《贵州民间药物》,可见《本草纲目》收载的猪腰子与今天人们所说的猪腰子不是同-个药。可以说用猪腰子解毒是明清时期壮族民间的独特经验。
④ 鹅抱。
据宋·苏颂《本草图经》记载,鹅抱产于宜州一带的山洞中,味苦,性寒,具有'解蛮箭药毒的功效,中毒箭时用鹅抱研末调酒服即愈,并附有宜州鹅抱图,宜州即今天的宜山一带.历来是壮族聚居地.蛮箭主要是指壮族制作的毒箭。《本草纲目》还收有此药,但查《中药大辞典)无鹅抱,可能因为明代以后中毒箭的人减少,使用鹅抱的机会也少,慢慢此药就失传了.
⑤ 蠵龟血
蠵龟,又名蠏蠵,属海龟科动物。早在{山海经》就有关于蠵龟的记载.陶弘景说:广州有蠏蠵,其血上俚人毒箭,按蠏蠵,人被毒箭伤,烦闷欲死者,剖取血,傅伤处,此是焦铜及蝥汁毒,南人多养用之,似龟,生海边.蠵龟一般生于海边,但清·谢启昆《广西通志》记载贺县的山中亦有分布,当地夷人用蠵龟血来解毒。广州俚人和'贺县夷人都是对包括壮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的称呼.《本草拾遗》、《日华子本草》和《本草纲目》也都指出蠵龟血有解毒功能,但较陶弘景为晚。
⑥ 狗獾骨
狗獾又名山獭,为鼬科动物.据《岭外代答》记载,壮族先民认为山獭性淫毒,如果山中有山獭,凡是牝兽皆远避,并说山獭骨具有解箭毒的特殊功能:峒獠尤贵重,云能解药箭毒,研骨少许傅立消,一枚值金一两,说明山獭骨在当地是贵重的解毒药。《本草纲目》记载山獭主要分布于宜山、南丹一带,当地土人称之为插翅。《中药大辞典》和《广西药用动物》仅记载有狗獾肉和油的药用,均无解箭毒的功效.可见,用徇獾骨解箭毒是壮族的独特经验。
(2)解药毒
① 解钩吻中毒诸药。
钩吻在壮族地区普遍有分布,日常生活中稍不注意极易俣服,而且有的人还用钩吻来毒人或自杀.如《岭外代答》云:愚民私怨,茹以自毙。因此,壮族地区时有钩吻中毒的发生.解救钩吻中毒,壮族有自己的独特经验,流传于民间的方法很多,用蕹莱汁解救是最早的记载.据晋·稽含《南方草木状》和《本革拾遗》介绍,蕹菜是岭南的一种常吃蔬菜,当地人用来解钩吻中毒。从唐代开始,壮族先民就使用催吐法及猪、羊、鹅,鸭血解救钩吻中毒,如唐·刘恂《岭表录异》日:野葛,毒草也,俗呼胡蔓草,误食之,则用羊血浆解之;《岭外代答》日:急取抱卵不生鸡儿。和以麻油,挟口灌之,乃吐出恶物而苏,小迟不可救矣;《酉阳杂躯》前集卷十九云胡蔓草,生邕容间……误食之,数日卒,饮白鹅、白鸭血则解。此外,广西一些清代县志还记载有解救钩吻中毒的许多方法,如用松毛煮汁,粪水、红薯叶加黄糖和猪油、蛇胆、熊胆、垂鞭草捣烂取升,糯米水等灌服催吐。这些方法至今壮族民间仍在应用。
② 陈家白药,甘家白药.
据《本草拾遗》记载,陈家白药出自苍梧,甘家白药出自龚州已南(即今平南县),因陈姓和甘姓家族常用,故冠以陈家和甘家之号.壮族姓氏包括陈、甘二姓。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均是性味苦寒,但前者无毒,后者有小毒,二者均具主解诸药毒的功效,服之能使毒物吐出而愈.《本草拾遗}在介绍金蛇和伏鸡子根时指出,这两个药的解毒之功与陈家白药相同,可见陈家白药在当时是著名的解毒药。《岭表录异》云:陈家白药善解毒,诸药皆不及之,救人甚多……。广府每岁土贡,按此药当时充贡,今无复有或有之,古今名谓不同耳。说明唐以后陈家白药的药名已发生变化了。《本草纲目》将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附于白药子条后,据说白崇禧的一个姓陈的军医曾经制造过陈家白药,是用毛冬青煎煮,浓缩提炼而成的白色结晶物,目前我区仍有人掌握陈家白药的制造方法,陈家白药不仅能够解毒而且现在已制有毛冬青注射液,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瘫、中心性视网膜炎,葡萄膜炎等具有明显的疔效,可见,陈家白药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壮药。
③ 山豆根
据《本草纲目》记载,山豆根主要分布于宜州,果州(今平果县)一带,并附有宜州山豆根图。《开宝本草》云:主解诸药毒。现在壮族民间仍经常使用山豆根治病。
④ 玳瑁血
壮族地区出产玳瑁。早在《逸周书.王会解》曾提到华南各族 向商王朝进献过玳瑁等地方特产。在唐代,壮族先民已知生饮玳瑁血解救药物中毒,《本草拾道》云:玳瑁,寒,无毒,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除了解药物中毒外,据《岭表录异》介绍,粤西人养玳瑁,因为当地人认为佩带玳瑁可以避蛊,还可以用活玳瑁来测试食物中是否有毒。壮族使用玳瑁的经验在祖国医学中是独特的。
(3)解蛇虫毒。
① 蓝蛇尾。
据《本草拾遗》记载,蓝蛇出产于苍梧诸县,《梦溪笔谈》也说蓝蛇在邕州有分布。这两本书记载有当地人认识到蓝蛇头有毒,用来制造蓝药。但蓝蛇的尾却可用来解蓝蛇头毒,查《中药大辞典》无蓝蛇,可能此药已失传。
② 鬼臼。
鬼臼又名独脚莲。据清·张祚蕃《粤西偶记》记载,独脚莲能治疗一切毒蛇咬伤,并指出:草如黄连,根极大,持入药肆,则诸香气尽消,为真,三脚五脚次之.谢启昆《广西通志》也收入了独脚莲治蛇伤的经验.目前壮族民间仍广泛使用鬼臼治疗各种毒蛇咬伤.
③ 续随子
据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南方盛产续随子,当地土人称之为半支莲,用来治疗蛇虺蝎螫咬伤立有奇验。现在壮族民间仍广泛使用续随子治疗毒蛇咬伤。
④ 苦荬菜
据方喻《南宁府志》记载,苦荬莱是当地出产的药物,可涂蛇虫之毒.《中药大辞典》也指出苦荬莱有解毒的功效。
⑤ 冷石
据吴录《地理志》及《大康地记》记载,布山县(贵县一带)毒虺很多,若被毒虺咬伤,当地人用冷石研末敷患处即愈。《中药大辞典》认为冷石是滑石(备考),广西历来盛产滑石。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已有始安郡(今桂林一带)产滑石的记载。据此可知,广西产滑石已有1500年的历史.但滑石的主要作用是清热利湿,无解蛇毒的功效,因此,对于冷石是否就是滑石,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4)解蛊毒
① 吉利草
《南方草木状》云: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交广俚俗多畜蛊毒,唯此草能解之极验,吴黄武中,江夏李侯以罪徙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是草,与侯服,遂解,吉利即循去,不知所之,侯因此济人,不知其数.这是用吉利草解蛊毒的最早病例记载,实际上这正是合浦土著民族治疗蛊毒的经验,而且是以壮族为主,因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有合浦蛮俚皆应之的记载,说明合浦曾是俚人活动的地方。到了清代谢启昆的《广西通志》中尚有吉利草产于上林县的记载,上林县历来都是壮族聚居地。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本草著作中没有吉利草的记载。《岭外代答》和《桂海虞衡志》也没有谈到吉利草。可见,从晋代到清代吉利草一直是在壮族民间使用,没有经文人之手而登上大雅之堂。可惜,目前实地调查仍未发现此药。
② 菱香草。
根据道光元年·谢云修《义宁县志》记载,当地出产的菱香草晒干后香气经年不散,能辟蛊.现在壮族民间仍有人用菱香草来预防蛀虫。
③ 蘘荷
据清·舒启《柳州府马平县志》记载,当地出产的蘘荷能治蛊。唐·王焘《外台秘要》曾介绍用蓑荷置席下来诊断蛊毒,是蛊毒则不肯卧,说明蓑荷确实有防治蛊毒的功效.
④ 芸香
据清·杨家珍《天河县乡土志》记载,当地出产的芸香可辟蛊毒。
(5)解食物中毒
① 圣齑
据(岭表录异》记载,圣齑乃牛肠胃中未化草也。广西人爱吃水牛肉,若食后肢胀或发生中毒,用圣齑调入姜、桂、盐、醋内服解之。如今在广西部分山区的壮族和苗族还有人吃圣齑,称为不乃羹或青羹。
② 橄榄。
《本草纲目》指出,橄榄出广西两江峒中,当地土人采取为药.据《本草图经》记载,邕州有一种波斯橄榄,其汁可解河豚鱼肝中毒。此外,据清.苏士俊《南宁府志》记载,橄榄尚可以解酒毒
③ 荆
据清·刘斯誉《融县志》记载,当地出产一种金荆,人们用来做筷子吃饭,能解饮食毒.
(6)解酒毒
① 台萝卜
据刘斯誉《融县志》记载,当地出产的台萝卜味甘能解酒毒。这种方法现在壮族民间仍在使用.
② 台豆蔻
据《本草图经》记载,宜州出产的台豆蔻能解酒毒,因为台豆蔻具有行气宽中、消食的作用。
③ 撸罟子
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橹罟子产自广西,可解酒毒。
(7)解金属毒
① 脆蛇
脆蛇又名金蛇、银蛇,为蛇蜥科动物。壮族向来有食蛇的嗜好,如清·吴震方《岭南杂记》云:岭南人喜食蛇,易其名曰茅鳝。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不少蛇类药。脆蛇就是其中之一。在唐宋时期,脆蛇是壮族地区出产的著名的解毒药,如《本草拾遗》云:岭南多毒,足解毒之药,金蛇、白药是矣。刘恂《岭表录异》也指出,金蛇产自桂州(今桂林一带),解毒之功不下吉利也,说明金蛇有象陈家白药一样的功效,能解诸药毒.《开宝本草》进一步指出,脆蛇主产于宾州澄州,宾州即今宾阳县一带,澄州即今上林县一带,历来都是壮族聚居地,并说脆蛇解生金毒,人中金药者,取金蛇四寸,炙令黄,煮汁饮,频服之,以瘥为度。银蛇解银药毒。目前壮族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跌伤,骨折。
② 甘蕉根
壮区的甘蕉早在《南方草木状》就有介绍.据《桂海虞衡志》记载,广西的芭蕉有牛蕉子、芭蕉子、鸡蕉子、芽蕉子,说明壮族地区历来是芭蕉产地.特别是《本草图经》明确指出:二广俚医用甘蕉根汁内服治疗金石药中毒而引起的金石发动。俚医是对壮族民间医生的最早称呼,说明至少在宋代,壮族已出现专职医生,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8)解瘴毒
据清·温之诚《全州志》记载,乾隆年间,全州疫疠大作,药肆皆虚。居人掘土药售者,无不大获,而实者愈疾.又日:其实市中所货,其阴购于土人者十七八,说明过去人们大多依靠当地的土药土方治疗瘴气,见于文献记载的壮药有:
① 马槟榔。
据陈琏《桂林郡志》记载,马槟榔产于河池地区一带,当地人常吃马槟榔以解渴,清·李文琐《庆远府志》曰:马槟榔能驱瘴。说明在壮族地区人们已认识到马槟榔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并用于防治瘴气。现在壮医仍使用此药.
② 红花茶。
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红花茶产于广西,土人常以此茶赠客,宋·邹道乡有诗日:消膈滞宿食,辟烟岚瘴气。查《中药大辞典》无此药,红花茶是壮族地区特有的一种茶。
③ 槟榔
早在东汉杨孚《异物志}中就有关于岭南人嚼槟榔的记载。壮族对槟榔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在婚姻喜庆和日常交往中作为礼义的信物,而且广泛地用作肺病却患的药物。《岭外代答》曰:询之于人,何以酷嗜如此?答日辟瘴、下气、消食。食之顷刻不可无之,无则口舌无味,气乃秽浊,说明壮族人民已认识到槟榔主治诸气,可辟瘴气,助消化,防虫齿而大量嚼吃。因为其俗云:南方地湿,不食此无以去瘴疠。
④ 蒟酱。
据《本草纲目》记载,蒟酱产于广西一带,当地人食槟榔时往往与蒟酱叶同时嚼食。因为蒟酱叶也能够辟瘴疠。
⑤ 杜茎山。
据《本草图经》记载,杜茎山产自宜州,味苦,性寒,主治温瘴寒热发歇不定,服法是用杜茎山叶捣烂漫酒取汁服。并附有宜州杜茎山图。
⑥ 高良姜
高良姜在古代是壮族地区的上贡品,据《本草图经》和《本草纲目》记载,高良姜在壮族地区到处都有生长,具有除瘴'的功效。此药现在壮族民间仍在使用。
⑦ 山柰
据《本草纲目》记载,山柰主产于广西,广中土人吃山柰象吃姜一样,用来辟瘴疠恶气,此药目前壮医仍在使用.
⑧ 姜黄
据《本草图经》记载,姜黄产于桂林,宜州一带,当地土人生吃姜黄以祛邪辟恶,并附有宜州姜黄图,说明苏颂在记载姜黄时主要参考壮族地区的姜黄.此药如今壮医仍在使用。
⑨ 楮叶
据《岭外代答》记载,壮族先民用浅刺疗法治疗瘴气时。必配用楮叶擦舌,因为楮叶能除瘴。
⑩ 王瓜
据清·谢钟龄《横州志》记载,当地出产的王瓜二月果熟性凉,具有消瘴止渴的作用,今查《中药大辞典》的王瓜是七八月间呆熟,笔者认为壮族地区出产的王瓜。与《中药大辞典》的王瓜不是同一药物。
⑾ 苦瓜
据谢钟龄《横州志》记载,当地出产的苦瓜味苦,性冷.能治疗水瘴.
⑿ 辣椒
壮族民间日常生活中经常吃辣椒,据清·王锦修《柳州府志》记载,当地人生吃辣椒,云可以消水气,解瘴.
⒀ 薏苡仁
《后汉书)云:马援在交趾,尝饵薏苡实,云能轻身省欲,以利瘴气也。马援的军队曾在广西驻扎,他们用薏苡仁治疗瘴气的经验传给了壮族先民,此后广西也开始种植薏苡仁,并用于防治瘴气,现在薏苡仁仍是壮医的常用药。
⒁ 蟒蛇
蟒蛇又称蚺蛇。《本草图经》指出,蚺蛇在岭南各个州郡都有分布,尤其是桂广以南,高、贺等州,并说:彼土人多食其肉,取其胆及膏为药。《岭外代答》有广西人捕食蚺蛇的过程的详细记载。壮族吃蚺蛇的目的之一是预防瘴气,如《本草纲目》指出:横州山中多蚺蛇……度岭南,食蚺蛇,瘴毒不发。
(9)解诸毒
具有解两种以上中毒的药物称为解诸毒药。见于记载的有:
① 甘草
据《肘后方》记载。壮族先民早就知道甘草甘缓能解各种中毒,是壮族地区常用的解毒药。书中曰:岭南俚人,解毒药,并是常用药。又如《外台秘要》记载:岭南俚人毒药,多因饮食得之……俚人有解疗者,畏人得法,在外预合,或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余住久,与首领亲狎,知其药并是常用,俚人不识本草,乃妄言之,其方如后,生姜四两,甘草三两炙。说明王焘曾在壮族地区居住过,并收集了当地壮族用甘草解毒的经验。目前壮医还在使用甘草治疗各种中毒。
② 天仙藤
天仙藤又名都淋藤和兜铃苗,据《太平圣惠方》记载,都淋藤遍生岭南,当地土人都认识这个药。并指出此药可治中草盅毒,特别是《肘后方》指出,壮族先民有用天仙藤解救药物中毒的经验:席辨刺史言:岭南俚人,多于食中毒,人渐不能吃,胸背渐胀,先寒似痒,用都淋藤十两,水一斗,酒二升,煮三升,分三服,毒逐小便出。十日慎毒物,不瘥更服。
③ 锦地罗
锦地罗是《本草纲目》的新增药物,据该书记载,锦地罗产于广西的河池地区和靖西,德保,柳州一带,当地群众十分宠爱此物,用来治疗山岚瘴毒,疮毒及解诸毒,服法是:以根研生酒服一钱匕。锦地罗是-种解毒范围较广的解毒药,比《本草纲目》早的陈琏编撰的《桂林郡志》亦记载有思明府出产锦地罗,当地人用来治疗蛊毒;明·方喻编撰的《南宁府志》和清·甘汝来编撰的《太平府志》也将锦地罗收入土产条下。由此可知,锦地罗是明清时期广大壮族地区常用的解毒药。
④ 钗子股
钗子股又名金钗股,壮族先民早在唐代就广泛用于解救各种中毒,如《岭表录异》云:广中多蛊毒,彼人以草药金钗股治之,十救八九,五代·李询《海药本草》也指出:岭南多毒,家家贮之,说明当时人们已使用金钗股来预防各种中毒.《本草图经》也记载了岭南人用金钗股催吐解救药物中毒的经验。
⑤ 黄藤
《太平圣惠方》记载有岭南土人用黄藤防治药物中毒的经验.《本草纲目》亦指出:黄藤主产于岭南,俚人用来防治食物中毒,土人常服此藤,纵饮食有毒,亦自然不发。
⑥ 蒜
蒜在今天是常用的配料菜,但在古代壮族先民常用它来解毒,《新修本草》云:此蒜与胡葱相得,主恶*毒,山溪中沙虱水毒大效,山人,俚,獠时用之.
⑦ 阳桃
据《本草纲目拾遗》及《岭南杂记》记载,岭南土人用阳桃作蔬菜或蜜渍盐言醃以致远,主要用来解肉食之毒,蛊毒及辟岚瘴之毒。
⑧ 白花藤
据《新修本草)记载。岭南出产的白花藤主解诸药,菜,肉中毒。《肘后方》指出:岭南俚人往往在饮食时发生中毒,如因食物中放有毒药(蓝药或菌药),误服后出现不能食,心中渐胀,先寒似瘴'等症状时,立即用白花藤加干蓝实煎服解救,甚效。《中药大辞典》中的白花藤的正异名有四个,但都与本文所述白花藤不是同一药物.
以上是壮族善用毒药和解毒药的大量事实,充分说明壮族使用毒药和解毒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从晋代开始出现了岭南俚人使用毒药和解毒药的文献记载。到了唐宋时期,品种大量增加,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著名的解毒药陈家白药、脆蛇、玳瑁血、甘蕉根以及烧炼水银和用蔓陀罗花的经验等,所使用的解毒药共有九大类。标志着壮族使用毒药和解毒药进入了飞跃时期。明清时期,不仅本草书继续收载壮族地区的毒药和解毒药。而且广西地方志书亦在本地物产中大量介绍壮族使用毒药和解毒药的经验,是继续向前发展时期。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