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企业大全 医药站点 产品供求 医药搜索 医药研发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中医学习  难病诊治  针灸大全  中药图谱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药膳食疗  治未病  中医药词典  中药堂
难病诊治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造血系统
心血管系统  外科
皮 肤 科   妇科
儿  科   五官科
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
结缔组织及免疫性难病
神经及精神系统难病


肿瘤防治
脑 癌 | 鼻咽癌 | 上颌窦 舌 癌 | 唇 癌 | 喉 癌
口咽癌 | 甲状腺肿瘤
食管癌 | 支气管肺癌
胃 癌 | 胰腺癌
原发性肝癌 | 大肠癌
乳腺癌 | 宫颈癌 | 卵巢癌 绒毛膜癌与恶性葡萄胎
肾 癌 | 膀胱癌 | 阴茎癌
前列腺癌 | 睾丸癌
白血病 | 恶性淋巴瘤
皮肤癌 | 恶性黑色素瘤

   
顾乃强 论文
  医药网 > 中医药频道 > 名医风采 > 顾乃强
 

标题:急性乳腺炎防治的专题讨论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6):14

摘要:一、乳痈证治贵在早

    外吹乳痈大多数由乳头破损后风邪入络,或乳头外结黄痂,阻碍乳汁外流以致乳汁壅滞而成。临床表现是:起病急、恶寒、发热、乳房结块肿痛、脉浮数。治疗重在疏散发表、疏通乳络,以瓜蒌牛蒡汤为代表方。先祖筱岩公谓,“本方配伍,疏散之力不足,而清热有余;寒凉过早,多致气血凝滞。每有消而不消、成而不成、转为乳疽阴证之虑”。从而作了改进,名之曰“新瓜蒌牛蒡汤”。组方:软柴胡、苏梗、荆芥、防风、牛蒡子、留行子、鹿角霜、丝瓜络、路路通各9g   全瓜蒌、蒲公英各12g  青皮、陈皮各4.5g。

外吹乳痈,抓紧早期治疗,每多获得消散。

    二、通络、回乳相期用

    通络药与回乳药合并应用,看似矛盾,但对外吹乳痈却是常法,临床上常可见未满月初产妇乳汁分泌旺盛,由乳络不宣而乳郁不畅;且乳儿吮吸无力、食量不多,每致乳汁壅滞。两者互为因果,遂致发为本病。治疗宜疏通乳络同时选用山楂、麦芽等,以减少乳汁分泌、防止乳汁多而壅滞。

    三、温散肿结用鹿角

    鹿角粉用之得当,对于痈肿的消散吸收确是立应。若乳痈不能内消,势必酿脓,若用鹿角粉则助邪化热,所以皮色(火欣)红时不宜用。先祖筱岩公常以鹿角霜代鹿角粉,认为鹿角霜既存鹿角温散消肿之能,又减其助邪之弊。

    按:疽肿乃营气不从逆于肉里而生,而气血之性乃得温则行,得寒则凝。鹿角温通散结,故用于乳痈初起。历代医家对鹿角之应用于痈肿颇为至论:李时珍曰“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外科正宗》曰“鹿角散效独称雄,消乳专于建大功,每服三钱酒调下,能救肿痛永无踪”。

    四、祖传治法验便廉

    用熟猪油少许调生肌散成软膏,或用麻油调成糊状,涂布患处。哺乳时,橡皮乳头玻璃罩罩在乳头上,以减轻吮乳牵掣疼痛,并预防感染而并发乳痈。

    按:以上垫棉压迫法和乳头风外治法系顾氏外科经验法。乳头风即乳头皲裂,由产妇肝胃湿热蕴结或乳头破碎而成,临床表现为乳头干燥开裂、痛如刀刺、揩之出血或流脂水,伴结黄痂。经久不愈,往往诱发外吹乳痈。本法及时治疗乳头风既可解除患者痛楚,又可预防乳痈。

    五、回乳与否应斟酌

    本人体会,乳痈初期,乳汁壅滞,郁结肿痛,宜以疏通乳络为主,有利于痈肿消散,回乳则反而加重乳汁郁结,促使蕴热成脓,故不宜回乳;脓成未熟,身热持续,应以和营清解为治,也不宜回乳,否则往往酿成传囊之变。《外科正宗》回乳重用麦芽至60g,此适用于传囊乳痈已传发多处的患者和体虚明显或乳汁转淡的乳母。

    六、引流排脓须成熟

乳痈酿脓已成,势必切开引流,但宜熟不宜生。如偏生切开,则易造成传囊。脓成过熟而自溃者,多发生皮下组织糜烂坏死,疮口迟延愈合而久溃成漏。临床上尚可遇到乳房后位深部脓肿,乳房明显增大。脓熟时其皮色可以不变,只需按之一处,中软即可选择该处切开,手术放射形切开,有血管钳顶破脓肿壁,伸入脓腔,避免手术刀直捅脓腔而损伤血络。

标题:略论陈实功外治十法及其在临床的应用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11):2

摘要:《外科正宗》是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所著,它是一部代表我国明代以前外科学成就的重要文献。陈氏在治疗外症中,既十分重视内治,更在外治法上精心钻研,丰富和独创了许多宝贵的外治法。本方将它汇集综合成陈氏外治十法,并结合笔者学习应用的临床体会加以评述。

    切开法

    本法是运用手术器械,对已成熟之脓肿,进行切开手术,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毒随脓泄,肿消痛止。

    神灯火照法

    本法是通过火照,使药气入内,火助药力,促使疮痈郁滞之气血得温而肿消瘀散。

    药筒拔法

    本法是应用宣散开泄的药物与竹筒若干共煮,乘热急合于疮上,借助药力和筒具,宣通气血,拔毒泄热,抽吸脓液毒水,从而达到脓毒外泄,毒尽疮愈的治疗方法。

    神妙拔根法

    本法即是插药法,它是应用具有解毒或腐蚀作用的药物制成药条插入疮内或瘤体里,使疮疡毒聚根束,脓毒外泄,其根自脱,或是起到瘤体囊壁腐蚀脱落,瘤体得到消除的一种外治法。

    摘除法(取鼻痔秘法)

    本法是用丝线于鼻痔根上,然后绞紧,向下牵拉,拔除鼻痔的一种手术方法。

    垫棉法

    本法是应用绢帛棉垫覆盖于疮上,绷缚扎紧,借助加压的作用,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粘合,避免替代扩创植皮手术的一种外治法。

    结扎法

    本法是以丝线或药制丝线缠扎痔核或各种头大蒂小之瘤体根部,从而阻断病变部气血的流通,达到使病变部坏死并与正常组织分离之目的。

    火针法

    本法是用形如细筷长约六、七寸之钢针,针头尖细而圆,针柄较粗,将针头烧红,灼烙脓肿,借用灼烙的作用从而达到脓肿溃破,代替开刀手术的一种外治法。

    缠缚法

    本法是用绷带缠缚患处和整个小腿,促使气血流畅,改善局部循环,促进小腿慢性溃疡愈合的一种治疗主法。

    针砭法

    本法俗称飞针,它是用三棱针或铍针之刀锋在疮疡患处浅刺皮肤,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一种外治法。

    结语

    外治法在外科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医学源流》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阐明了许多外科顽症,唯独外治,才能收功。陈氏熟悉刀圭之术,重视外治之法,在他丰富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外治经验,他在疮疡外治立论中提出,疮疡成脓之后,必须“开户逐贼”,脓管引流应予畅通,死骨腐肉更当剔除。这些外治经验都是符合科学道理,具有指导临床实践意义的。更可贵的是他继承古法,勇于创新发明,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外治法,开人思路,启迪后学,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标题:“七味新消丸”的临床观察及药理研究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7;(9):35

摘要:七味新消丸由麝香、人工牛黄、蟾酥、雄黄等组成。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急性乳腺炎、丹毒、淋巴结炎及各部位痈等症,内服每日2次,每次3克;或每日4次,每次1.5g 儿童酌减。外用研粉冷开水调,敷涂患处。本文治疗531例急性乳腺炎、丹毒、急性淋巴结炎、痈等四种外科常见病,结果显效297例,有效190例,无效44例,总有效率为91.7%。

    讨论

    一、七味新消丸脱颖于“醒消丸”。“醒消丸”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它在治疗瘰疬、流痰、乳岩等多种外科阴症上颇有效验。明代外科医学陈实功研制的“外科蟾酥丸”、清代王氏《外科全生集》立方“犀黄丸”(又称“牛黄醒消丸”),均是在“醒消丸”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本方“新消丸”的“新”字有下面三个特点:①本方虽以雄黄为君,取其辟秽、解毒之功效,但组方雄黄含量减少,这就避免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的含砷量蓄积的毒性反应。方中并参合犀黄清热解毒化痰,蟾酥解毒消肿止痛,因此雄黄含量虽减少,但消肿解毒止痛的药效有增无减。②方中减少名贵药材麝香,增添公丁香一味,既协同麝香辛香走窜止痛的功效,又兼有芳香暖胃温中之性,以中和雄黄、蟾酥等刺激胃粘膜致吐泛恶的副作用。③本方的组成中增添了犀黄、蟾酥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品,因此扩大了“醒消丸”的适应症,现不但用治于传统适应症如流痰、乳岩、瘰疬等外科阴证,而且对多种外科阳症如急性乳腺炎、丹毒、化脓性淋巴结炎、各部位的痈,也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从本市八所临床单位5

31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达91.7%。又通过药理实验,证实本品具有较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药理实验结果与临床疗效完全一致,并证实毒性小,使用安全。

    二、本组531例中,发生副作用共27例。其中皮疹11例,停药后都能缓解、消退。14例服药后有胃肠道不适感,经改为分次饭后服用,即可减少类似副反应的发生。还有2例服药后白细胞下降至2×109/L(2000/mm3)左右,但停药后能迅速回升至正常值。上述副反应均与雄黄有关,因此有汞过敏者不宜应用。孕妇也属禁忌。

    三、本品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特别对抗生素有耐药性的患者,如复发性丹毒及早期急性乳腺炎等,更有临床实用价值。部分患者采用本品研粉水调外敷,同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临床显示,本品外用可以与本品内服起到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标题:祖国医学文献对乳癖的认识

出处:杏苑中医文献杂志  1991;(3):15,40

摘要:乳癖是常见的一种乳房病;它归属乳中结核的范畴。本病症泛指现代医学所称的乳腺上皮增生症和乳腺纤维瘤。乳癖之名始见于华佗《中藏经》,它亦属于中医文献“癖”的广义范畴。癖同入于痞,《内经》及《伤寒论》中均有“痞”的记载,中医外科在明清已较成熟,出现了系统的专著和不同流派,对“乳癖”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诊断、鉴别诊断、治则、预后转归等方面,均有详尽的记载和阐发。发掘和整理这方面文献,对现代开拓中医中药防治乳腺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乳癖”命名的沿革                    二、有关症状和体征的记载

三、有关本症的鉴别诊断                    四、本病在发病学上的认识

五、在治疗学上的认识                      六、对本病预后转归的认识

七、对本病治疗观点的争鸣和发挥

标题:乳癖灵治疗乳腺增生症213例临床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1;(5):16

摘要:乳癖灵根据顾氏祖传验方及顾伯华教授临床经验而制方。临床辨证分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及痰瘀凝结等三型,分别治疗。肝郁气滞型: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肿块疼痛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以行经前疼痛最为明显。本型病程较短,常可伴见情绪郁闷或心烦易怒,疼痛常涉及胸胁肩背。治拟疏肝理气,处方乳癖灵Ⅰ号(主药:柴胡,当归,白芍,香附,青皮,茯苓等)。  

    冲任失调型: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疼痛较轻,以乳房肿块为主。伴见经期紊乱、月经量少,腰酸乏力、精神倦怠、心烦易怒等症。治拟补益肝肾,调摄冲任。处方乳癖灵Ⅱ号(主药:柴胡、白芍、熟地、当归、仙茅、仙灵脾、鹿角等)。

    痰瘀凝结型:多见于未婚青年。乳房出现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按之坚实、推之活动的肿块,无明显疼痛。常有月经愆期或痛经史。治拟活血祛瘀,化痰软坚。处方乳癖灵Ⅲ号(主药:柴胡、当归、桃仁、三棱、莪术、海藻、牡蛎等)。本组213例经治疗,临床治愈59例,显效69例,有效55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86%。

    体会

    1.乳癖灵分Ⅰ号方(肝郁气滞型)、Ⅱ号方(冲任失调型)、Ⅲ号方(痰瘀凝结型)。三种型号的分型论治,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分型和辨证论治,即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乳癖的病机为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痰瘀凝结。乳癖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本品的各型方药是和病机完全吻合。

    2.现代医学对乳腺病患者内分泌检测发病者雌激素相对值升高,孕激素下降。本品方药中鹿角、仙茅、仙灵脾等均为温补肾阳,调摄冲任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温阳药能提高卵泡期的雌激素分泌,能调节和纠正雌二醇的孕酮比值的失调,从而对乳腺增生症的康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同时本品中含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方药。现代实验研究舒肝理气、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全身与局部充血水肿,抑制组织内单胺氧化酶的活力,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因此对乳腺增生症肿块具有消肿止痛作用。本品中的软坚化痰药中含有大量碘,现代药理研究含碘药物有助于刺激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泌,改善黄体功能,从而调整了雌激素和孕酮的比值而使乳腺增生症得到减轻,直至治愈。

    3.乳腺增生症在临床上很易和乳癌相混淆,两者相互发生误诊,文献报道可达41.4%,因此本组在治疗前进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同时在治疗中仍密切观察,特别对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病例更引起重视。本协作组之一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组中有2例中止保守治疗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北站医院有1例用药4个月效果不显著,也采用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因此对乳腺增生症的药物治疗中,必须高度警惕,防止乳腺癌的漏诊。

    4.本组213例发病年龄统计,其中30~40岁组有136例,占63.8%,因此中年妇女是本病的高发年龄,必须特别重视。从发病部位统计,肿块位于外上象限者达71.5%,外上象限是本病的好发部位,应着重仔细检查。

    5.本治疗组213例的临床观察,乳癖灵药物在使用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仅少数病例在服药期间出现胃部不适及嗜睡等反应,但停药后上述反应即消失。

   本治疗组中也有部分病者停药后症状出现反复,因此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标题:《实用中医乳房病学》

出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6月

标题:《乳病百科》

出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10月

标题:《外科医话趣录》

出处: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年4月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中国纺织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 糖酒招商网 - Toocle.com
© 医药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