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网 医疗器械 保健品网 医药招商 医药资讯 产品大全 百姓OTC 医药搜索 医药展会 医药人才 医药论坛
中医药-中国医药网
中医药首页 辨证论治  针灸推拿   药膳食疗   中药检索   名医风采   中医文献   中药图谱   中医药词典   中成药
针灸大全搜索:
 
   
 
 
医药网 > 中医药频道 > 针灸大全 > 急症针灸 > 辩证论治/内科急证   
● 辩证论治
 内科急证
 外科急证
 妇产科急证
 儿科急证
 五官科急证
● 现代治疗
 急性症状
 内科急证
 外科急证
 妇产科急证
 儿科急证
 五官科急证
 剌灸法禁忌
 穴位禁忌
 内脏损伤
 神经系统损伤
 血管损伤
 针灸感染与折针
 针灸反应

  针灸大全 急症针灸
 
- 厥证 -
【概述】
    厥证泛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厥者,逆也……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类经·厥逆》)。
    针灸治疗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缪刺论》还提到尸厥的治疗。而《灵枢·寒热病》则进一步指出:“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强调取四肢末端穴和任脉穴来进行救治。晋唐医家不仅总结了不少效穴,而且也增加了一些治疗方法,如剌血、熨法等。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发展,如宋代的许叔微和王执中在《普济本事方》和《针灸资生经》中分别提出灸疗本证的多个穴位配方。
    本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休克、虚脱等。

【病因病机】
 
    引起厥证的病因很多,包括情志过极、失血失液过多、痰湿内阻、感受暑邪、久病正虚等。其病机则主要在于上述诸种因素导致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缪,气血运行失常。内有虚实之分。实者系恼怒气盛,上壅心胸;热郁气逆,阻遏气机;或挟痰挟食,填塞于上,致清窍蒙闭,卒然发厥。虚者。因气虚不足,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承,阴阳不相顺接,而现厥脱之证。

【辩证分型】
    (一) 实证
    突然昏倒,气壅息粗,牙关紧闭,四肢僵直,如为痰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脉沉滑。苔白腻。如为食厥,脘腹胀满,脉滑实,苔厚腻;如为暑厥,头晕头痛,胸闷身热,脉洪数,或虚弦而致,舌红而干。
    (二) 虚证
    卒然昏厥,气息微弱,张口自汗,肤凉肢冷,舌谈,脉微细或芤。

【治疗】
 
    (一) 实证
    l.治则:开郁利气。
    2.处方:水沟、中冲、涌泉;痰厥加丰隆,食厥加内庭,暑厥加劳宫。
    3.方义:水沟,针之能苏厥醒脑;中冲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井,可开郁定志;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可平冲逆之气。三穴分列上、中、下三部,合用而使逆乱之气顺接,升降得循常道。因痰浊内阻致厥者,加丰隆豁痰;因暴饮过食,积滞内停,阻滞气机而厥者,加足阳明之荥内庭以消滞和中;因感受暑邪,热郁气逆发厥者,加刺手厥阴之荥劳宫清心泄热。
    4.治法:均用泻法。先针水沟,继刺涌泉,留针,持续运针至厥苏神清。中冲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余穴亦留针至症状好转。
    5.古方辑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卒死,针间使各百余息,又灸鼻下人中。”
    《针灸资生经·卷五》:“丰隆,主厥逆。”“金门,主尸厥暴死。”
    《针灸聚英·卷二》:“厥:手足逆冷,阳气伏陷,热气逆伏而手足冷也。刺内庭、大都。”
    (二) 虚证
    1.治则:补气回阳。
    2.处方:百会、膻中、隐白。
    3.方义:百会系诸阳之会,灸之可升举下陷之气;膻中乃八会穴中之气会,能调节气机;隐白系足太阴之井,针之既能促使阴阳顺接,又有健脾益气之功。三穴合用,清阳得升,中气得补,气机得调,阴阳接续,则厥逆自除。
    4.治法:百会、膻中用艾卷行雀啄灸,直灸至患者清醒。百会亦可先针刺,行补法运针1分钟~2分钟后,再施灸法。隐白斜刺向上,留针行补法,去针时挤出黑血。
    5.古方辑录
    《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尸厥之病,……针百会,当鼻中,入发际五寸,针入三分,补之;针足大指甲下肉侧,去甲三分,又针足中指甲上,各三分,大指之内去端韭叶,又针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分。”。
    “又方,灸膻中穴二十八壮。”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凡尸厥如死,脉动如故,针百会入二分,补之。”
    《类经图翼·十一卷》:“厥逆:人中(灸七壮,或针入至齿妙),膻中(二十一壮),百会(暴厥逆冷),气海。”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尸厥,刺任脉玉泉(中极)一穴……针入三分,次针足大阴经隐白二穴,……针入三分,更兼两胁下熨之。”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1.热厥案
    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懑,臣意(淳于意,西汉名医)告曰:“热蹶也。”则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气厥案
    辛未,武进王会泉公亚夫人,患危异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久矣。六脉似有如无,此疾非针不苏。同寅诸公,推予即针之,但人神所忌,如之何?若待吉日良时,则沦于鬼箓矣。不得已,即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米饮,徐以乳汁调理而愈。
(《针灸大成》)
    附:昏厥针灸急救七法
    1.清热醒脑:适于高热昏厥,以泄热为主。如兼肝风、痰逆症候,则与平肝息风、降痰醒脑三法并用。选:十宣、大椎、陶道、人中(三棱针出血)、曲池、劳宫、长强、涌泉。
    2.降痰醒脑:针对痰浊上蒙所致神志昏愦者。选:内关、中脘、丰隆、气海、关元(泻法);如属寒痰,则灸中脘、关元。
    3.升阳益气醒脑:针对中气不足、痰饮内停所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神志不清者。选:人中、百会(补)、关元、足三里(灸)。
    4.降血醒脑:血菀于脑或阳甚迫血妄行,上升无度者用之。选:委中、至阳、窍阴、大敦、中冲(用三棱针刺血)、长强(泻)。
    5.平肝息风:肝阳暴张引起类中昏厥,选:大敦(刺出血)、三阴交(补或先泻后补)、阳陵泉、太冲。
    6.还阳救逆固脱:针对阴盛格阳之寒厥或阴竭阳越之脱症。选:关元(灸)、气海(泻)、三阴交(补)。
    7.顺气开闭: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肺气壅闭所致的昏仆不省人事。选:膻中、中脘、气海、内关、孔最(泻)、大敦(刺血)。
    上述七法,在救治昏迷、厥证病人时可参考应用。(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80;15(8):37)

本栏目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关于公司 | 网站简介 | 服务项目 | 技术支持 | 意见反馈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兄弟站点:  生意宝 - 生意社 - 生意场 - 网经社 - 产业互联网 - 企业风险评级 - 撮合交易 - 化工网 - 纺织网
   检测通 - 医疗器械网 - 企业官网服务 - 化工网商城
© 医药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080131-8 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浙)-经营性-2020-0027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403     
市场:0571-88161141 服务:0571-88228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