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肺经和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解表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补益方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应用解表方药注意事项:
1.该类药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功效减低。
2.服用解表药后宜避风寒。如外感风寒之表证,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发汗,以微汗出为度,以免大汗伤阴耗气。应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久溃、失血者不宜单用解表剂,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以达邪去而不伤正之目的。
附:解表药的药理作用参考 |
|
 |
柴葛解肌汤 |
【成份】 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药6克,桔梗3克。
|
【主治】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
|
|
葱豉桔梗汤 |
【成份】 鲜葱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9克,薄荷叶5克,连翘6克,甘草3克,鲜淡竹叶12克。
|
【主治】 风温初期。证见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白,脉浮数的患者。
|
|
|
九味羌活汤 |
【成份】 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
|
|
加味香苏散 |
【成份】 紫苏叶5克,陈皮4克,香附4克,甘草炙2.5克,荆芥3克,秦艽3克,防风3克,蔓荆子3克,川芎1.5克,生姜三片。
|
【主治】 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
|
|
桑菊饮 |
【成份】 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9克、连翘9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9克、甘草6克、芦根30克。
|
【主治】 风温初起。症见咳嗽、发热不重、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
|
|
|
银翘散 |
【成份】 银花9克、连翘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芦根30克。
|
【主治】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