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急性肾小球肾炎 |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继发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临床以血尿、少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4~14岁儿童,3岁以下少见。男孩发病率高,男、女之比约为2: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秋冬为发病高峰季节。若无并发症,预后多数良好。本病属中医“水肿”、“阳水”范畴。 |
|
|
疳证 |
疳证是一种脾胃虚损,运化失健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饮食异常为特征。本病多见于三岁以下婴幼儿,故又称“奶痨”。因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曾被古人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病属西医学营养不良。 “疳”字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说“疳者甘也”,指小儿过多吃了肥甘生冷,饮食失调,脾胃... |
|
|
积滞 |
积滞是指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中脘,食积不化所致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为特征。本病属西医学慢性消化功能紊乱。 |
|
|
厌食 |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体内缺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正确的喂养方法,以及急慢性疾病影响等,均可导致厌食发生。本病各个年龄期都可发生,但以1~6岁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本病中医称“纳呆”、“恶食”等。 |
|
|
小儿肠痉挛 |
小儿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婴儿至学龄儿童均可发生,但以婴儿期最多见。本病发生和体质有关,如对牛奶或某些食物过敏。诱因可有感冒、腹部受冷、暴食、大量冷食、高糖饮食导致肠内胀气、肠内寄生虫毒素刺激等。本病属中医“盘肠气痛”、“盘肠内吊痛”的范畴。 |
|
|
婴儿腹泻 |
婴儿腹泻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因饮食不当和肠道内、外感染引起,气候改变易诱发本病。肠道内感染以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最多见,病毒与真菌也可引起本病发生。好发于夏秋季节,临床除腹泻和呕吐外,常可伴发热、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 |
|
|
共有37条记录,7页,显示19--24
1 2 3 4 5 6 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