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足少阳胆经穴」 |
阳陵泉 (GB34 Yang ling quan)
位置: |
小腿外侧部,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今作膝下二寸。
《灵枢·本输》:“在膝外陷者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膝下一寸,{39}外廉陷者中。”《针灸问对》:“膝下二寸”;《备急千金要方》:“在膝下外,尖骨前陷者中”。《动功按摩秘诀》:“在膝外高骨下各一指”。今作膝下二寸。 |
功效: |
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舒筋健膝。 |
主治: |
古代记述:胆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胁下痛胀、吐逆,喉鸣,诸风、头面肿、头痛、眩晕,遗尿、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挛急、筋软、筋疼、膝伸不得屈、冷痹、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膝肿麻木、草鞋风。 近人报道:胆绞痛、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肝炎、高血压、习惯性便秘、带状疱疹、膝关节痛、踝关节扭伤、漏肩风、落枕、肋间神经痛、下肢瘫痪、足内翻、耳鸣、耳聋。 |
方例: |
偏风、半身不遂:曲池、环跳、阳陵泉。
喉鸣:膻中、天池、阳陵泉。
腹胁满:阳陵泉、三里、上廉。
胆囊炎:胸8~9夹脊、内关、阳陵泉、胆囊穴。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胁痛:期门、支沟、阳陵泉。
膝肿:阴陵泉、阳陵泉。
草鞋风:阳陵泉、悬钟、三阴交。
脚气酸痛:肩井、足三里、阳陵泉。
足缓:阳陵泉、冲阳、丘墟、太冲。 |
刺灸法: |
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
其它: |
合(土)穴;筋会。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