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
1.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取穴:
主穴:角孙、腮腺点(耳穴,位于耳部肾穴与小肠穴之中点)。
配穴:大椎、阳溪、少商;下屏尖、耳尖、耳根(均为耳穴)
治法:常用穴每次只取一穴(一般为角孙),如常用穴效不显,改取备用穴1~2个,均取患侧。但耳尖穴均取双侧。嘱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不合作者家属帮助固定位置。先将角孙穴附近头发剪去,并在角孙穴处做一记号。将耳廓向前折叠,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用圆珠笔点一下作标志。选用粗直的灯芯草并将其剪成1cm左右节段放入麻油中浸透,用软棉纸吸去灯草上的浮油,用摄子夹住灯草一端,然后点燃另一端慢慢向穴位移动,垂直接触穴位标志点,听到清脆的“啪”的爆碎声,如无响声则应按原法重做。然后以75%乙醇棉球擦净油污以防止感染。亦可以灯芯草一根,长6cm,蘸麻油 或其它植物油1.5cm,进行点灸。耳尖穴灸法:患儿耳尖穴点常规消毒后,取消毒三棱针或8号针将穴位点刺出血如绿豆大点燃后轻灼耳尖出血处,使其结痂。治疗中注意操作时手法应轻巧,一触即离,切忌灼伤皮肤及头发等。灸后局部有热痛胀痒等感觉,反应越明显效果越好。点烧后如局部起一小水泡,无需处理,数日后结痂自愈。发热在38℃以上者,除灯火灸角孙穴外,同时配合大椎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其它穴位点灸与角孙同。隔日治疗1次。
疗效:共治841例,结果 痊愈(局部肿胀消失,无压痛,想吃东西,发烧者体温恢复正常)814例,有效24 例,无效仅3例。总痊愈率为96.8%。且多在3~4日内获愈。
2.三叉神经痛
取穴:
主穴:分为二组。(1)寒邪入络型:合谷、太冲、翳风、阿是穴(痛点以及足胫部、背部出现紫红色或紫黑色斑点)、左侧耳后淋巴结;(2)痰湿阻滞型:主穴取合谷、足三里、下关、阿是穴(痛点)。
配穴:眼支痛配太阳、鱼腰、攒竹;上颌支痛配颧髎、四白;下颌支痛颊车、地仓、承浆;眩晕心悸加大椎、内关、心俞;胸脘胀闷加脾俞、三阴交。
治法:主穴为主,酌加配穴,以上述用灯火灸法施灸,每次灸治间隔4~5日。不计疗程,以见效为度。
疗效:共治32例,结果,30例临床痊愈(疼痛完全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发作),治愈率为93.75%。其中l~3次而愈者23例,占76.67%。另2例虽经治疗,疼痛减轻,但半月后复发,再灸之,仍然有效。
4.疖肿
取穴:
主穴:骑竹马穴(约当第十胸椎之两侧各开5分处)。
配穴:头面部疖配角孙、瘛脉;腰以上疖配三肩(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左右各取3穴);腰以下疖配八髎穴。
治法:主穴必取,配穴据病亦部位而加。取灯心草一段,蘸以麻油或茶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灼灸。灸后,局部保持清洁,一般5日左右,灸处结痂脱落,每次灸治间隔4~5日。不计疗程。
疗效:共治50例,结果均获痊愈。
5.阴缩症
取穴:
主穴:关元、神阙、会阴。
配穴:缩阴1号(阴囊与阴茎根交界处,女性双侧大阴唇中点处各1穴)、缩阴2号(阴茎与耻骨联合交界处,女性取阴唇前联合处。
治法:先取主穴,效不显时加取或改取配穴。取粗灯心蘸茶油点燃,先淬关元穴 1 壮,次神阙及其上下左右各五分处各一壮(神阙穴上亦可先放上少量细盐或一片薄生姜),再以同法灸会阴。觉腹中有热感,症即缓解,不效可重复点灸脐部或配穴。淬脐至阴缩缓解为度。
疗效:共治10余例,效果显著,多在1~2次见效。
6.带状疱疹(方法一)
取穴:
主穴:阿是穴(“蛇头”、“蛇尾”)。
配穴:颜面部合谷,头项部取列缺,胸胁部取内关,腹部足三里,少腹部取三阴交, 腰背部取委中,臀部取环跳,四肢取阳陵泉。
治法:阿是穴为主,再据病灶所在部位取配穴。阿是穴取法:察看病患部的分布,以水平线寻找其病患的最高点(蛇头)、最低点(蛇尾),确定为施灸部位。务必全面查出散在的疱疹,尤其注意检视未诉及的毛发里、耳后,以防止漏掉“蛇头”、“蛇尾”。医者持直径1.5~2mm、长4~5cm的灯芯草的一端,另一端以花生油(芝麻油、茶油亦可)蘸之,约1.5cm。在紧靠“蛇头”、“蛇尾”处迅即点燃,快速往该部位点灸,亦可将火头迅速在疼痛区域皮肤的前后左右各施灸1次,以发出“啪”一声为是。配穴按灯草灸法。每日灸1次,4次为一疗程。取灯心一条约5cm,花生油(或芝麻油)少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观察120例,结果 以一疗程为观察疗效的时限。总例数54例;治愈10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1.7%。对37例治愈患者3个月后随访,均未复发。
7.功能性子宫出血
取穴:大敦。
治法:令患者正坐,两足放平。灯心草2、3根合并一起,蘸豆油(或香油)燃着,对准穴点灸之。一次不破再点灸一次,以皮肤破为度。隔7日再行下次治疗。
疗效:共治75例,结果治愈70例,未愈者5例。治愈率为93.3%。并随访2个月未复发。其中1次治愈29例,2次治愈41例。
8.新生儿腹胀
取穴:膻中、中脘、天枢、足三里。
治法:上穴均取,天枢、足三里取双侧。新生儿腹胀多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2周左右,由于胎热壅结肠胃,或乳食停滞,肠濡动减弱,引起腹胀,重者吐乳,烦燥多啼。以灯芯草蘸香油,快速点灼在穴位上,即发出啪的响声,火随之即灭(有时不灭)。1穴点灼1下。灸的顺序由上向下,动作要快要轻。
疗效:治疗70例,效果显著,一般1次即愈。无副作用。
9.急性结膜炎
取穴:阿是穴(患耳背三角窝血管上部和分叉处)。
治法:取灯蕊草1根,蘸上植物油,点燃后迅速在患耳背三角窝血管上部和分叉处,各灼1下,以闻及一声清脆“啪”声为度。无效时,于次日再灼1次。
疗效:本法对消除急性结膜炎红肿热痛有较好的效果。
10.麦粒肿
取穴:在患者胸椎两旁及肩胛附近寻找形如粟粒、色红或棕褐色反应点,如无反应点则取相当于膏肓穴部位。
治法:常规消毒后取灯心草1段,蘸香油或其它植物油约1公分,点燃后迅速爆灸。4~5日1次,灸处保持清洁。
疗效:共治50例,结果 :痊愈44 例,显效6例。有效率达100%。
11.急性扁桃体炎
取穴:
主穴:和髎、阿是穴。
配穴:大椎、曲池、合谷、少商、角孙、涌泉。
治法:主穴可取其中之一。和ós穴,双侧均取。阿是穴为皮肤上的特异点:常可在项背部找到皮肤特异点。如在双侧肩胛骨内侧缘,脊柱两旁寻找皮肤上的斑丘疹、结节或压痛点。配穴酌加点灸时嘱患者端坐,选穴上常规消毒后,用灯芯草一根蘸以麻油,点燃后迅速在穴位皮肤上灸之,一点即起,火灸部位即起微红的小泡。每次可爆灸1~3个穴位,间隔2~3日可灸第二次。勿有原穴位或皮肤异点上施灸,可稍偏离一点,不愈者可隔日再行上法治疗一次。一般以爆灸6次左右为宜。爆灸后患者可有温热和轻微烧灼痒感,局部皮肤上有小水疱或非永久性瘢痕,部分患者有口咽湿润现象。若上述反应出现,则效果较好。
疗效:共治117例,结果:痊愈82例(临床症状消失,咽腔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削退,血象恢复正常),好转21例(症状部分减轻,咽腔充血,扁桃体肿大基本消退,血象接近正常),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8.0%。
|